摘要: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的不斷發展,高校的信息化教育也迎來重要轉型,由過去的“數字校園”轉向“智慧校園”,數字校園初步的實現了高校內教育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集成,但同時也存在著對用戶的服務上支撐能力比較弱以及應用融合不夠深入等弊端,當前的發展已經不滿足于簡單的數字化教學。智慧校園的出現給教育信息化帶來了新的轉機。本文首先分析引智慧校園的內涵和主要特征,再具體介紹四川傳媒學院對于智慧學園的應用,希望可以給人們了解智慧校園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園
一、智慧校園的內涵與特征
(1)智慧校園的內涵
智慧校園是高校信息化發展的高級形態,是指綜合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興信息技術,在全面感知的物理環境中識別學習者的個體特征和學習情景,創新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模式,從而為學習者提供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學習體驗。
(2)智慧校園的特征
①智慧校園具有感知與協同的技術特征。縱觀教育信息化發展史,科技的每次重大進步同樣也惠及教育使得教育得到跨越式發展,同時每個階段也都體現了不同的特點,不同時期也呈現出迭代關系。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智能技術是智慧校園的技術特征,這些技術為智慧校園提供了智能技術(如 傳感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的環境感知、生物特征識別、數據采集分析等自動感知功能,并且根據需求設計,構建并綜合運用電子、軟件、大數據、控制等技術實現類腦智慧的協同。
智慧校園感知協同的技術使得傳統教育設備整合升級為具有自動化、智能化特點的設備,使得包含教育設備在內的教育環境獲得了信息集成、數據與信息可視化、數據挖掘與分析等內容加工能力,自動記憶、感知、推理的認知能力,以及統籌管理、信息交流、監控反饋的多主體交互能力。因此,智慧校園的建設及其評價需要重點關注這些新興技術在學校中的使用情況,如使用的技術范圍、應用模式、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等。
②同時智慧校園具有融合、創新的應用特征。融合是智慧校園發展的必然,主要體現為資源松散、業務分割、信息和數據孤島等壁壘得以打破,服務呈現線上線下、多終端(包括 PC 端、移 動終端、觸屏終端)、一體化一站式以及校園與社會應用的協同。而創新是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 使命,由于技術的整體成熟及其綜合運用,更多的類腦智慧應用將出現在課堂教學、校園管理、 生態節能等方面。但智慧校園創新特征的更深層內涵,是運用前沿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思維去引 領教育教學的變革,創新學校原本固化的教育治理模式,踐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 核心理念,實現教育資源、應用系統、業務流程等的重塑與融合。
二、四川傳媒學院對于智慧校園的引入及實踐
(1)四川傳媒智慧校園介紹
作為傳媒類院校,同時作為一所“年輕”的高效,學校在培養目標上,致力于培養應用性、復合型,掌握多項高端專業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在吸引了大批省內外知名“雙師雙能型”專家前來執教的前提下,也著力打造智慧校園,四川傳媒學院與成都華棲云科技有限公司聯合設計建設,該平臺以媒體混合云架構為核心,構建教學、實踐、科研、實訓、社會化服務一體化平臺媒體教學生態系統,為使用者提供基于云端服務的開放式工具、融媒體互動運營、大數據分析、流媒體直播、融媒體實踐等業務服務,快速形成融合媒體教學實訓基本能力,建成以校園媒體云為基礎的融媒體實踐教學中心,兼顧日常教學使用并契合實際生產流程。同時,川傳作為4K編輯實踐教學的先行者,完成了第一個校園4K制作平臺的打造。
(2)四川傳媒學院智慧校園的教學特色
①基于云計算、大數據支撐的融媒體云平臺:通過統一云平臺建設,滿足多校區集約化使用設備資源。同時實現平臺上的媒體云服務彈性、跨地域訪問。
同時作為傳媒類高校,四川傳媒學院的智慧校園具備融合媒體業務要求的所有功能,同步行②業趨勢的教學、實踐、科研:規劃有媒體工具、融媒體發布與運營、融媒體直播、傳媒大數據、融媒體中央廚房等教學實踐系統。與行業內技術系統保持一致的設計與功能, 貼近就業進行教學實踐。
③業界先進的內容運營商合作的實訓基地:基于云平臺,引入業界領先內容運營商(阿里大文娛、人民日報融媒體學院等),引入實訓課程、實際生產任務,打通內容價值變現渠道,滿足真實媒體運營業務的實訓要求。
在打造傳媒類特色智慧校園的同時,四川傳媒學院也根據四川的氣候特點,建設自然災害新聞報道專業實驗室。利用云計算、VR等技術,虛擬化自然災害報道現場;利用融媒體報道便捷、快速、多渠道、大數據支撐特點,尋求與傳統媒體報道差異化的報道形式。
在學生生活上,四川傳媒學院提出的智慧校園策略,對校園內的15棟宿舍樓和一個營業廳進行LTE網絡覆蓋,以滿足后續校園4G用戶的高速發展,及隨時隨地高速接入的需求。同時為確保開學前能完成項目實施。
三、結語
智慧校園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其評價指標的設計與組成框架會很大程度 上影響高校智慧校園的建設進程。在當前智慧校園理論研究的“空窗期”和實踐發展的“萌芽 期”,高校智慧校園評價指標的確定既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設計不僅跟區域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相關,而且需與區域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和 推進思路緊密融合。通過對各省市的智慧校園評價指標體系/指南的分析,本研究發現目前區域 性高校智慧校園評價的重心是方向性引導,提出的一些量化指標是動態發展指數?;诖耍狙芯吭O計的高校智慧校園評價指標及其組成框架也需在實際評估工作中不斷加以完善,并根據智慧校園建設的實際發展情況做階段性提升。
2020 年 1 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突發并迅速漫延,國家采取有力防控措施,全國上下一盤棋,戴口罩、講衛生、省出門、不聚集,全國學生延后開學?!巴Un不停學”,在網絡云平臺下的支持下,開啟了線上教學模式。我校在 2 月 24 日,在三個年段全面合理安排授課,通過云直播、微課堂,重新架構教學知識,師生共建智慧教學,雖然沒有了校園智慧環境,但相信以教師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學生學習適應能力,更好地適應智慧校園的發展。深入并持續開展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是在智慧校園大環境下對智能信息化教學環境的一種適應與創新實踐。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極大地提升。
如今疫情得到了有效得防控,學生回歸教室,但面對即將邁進5G 的智能時代下,加快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創新的實踐能力,建立有智慧的校園,形成智慧教學,依舊我們的努力目標。
參考文獻
[1]吳群,智慧校園下教育信息化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實踐[J].就業與保障,2020(22).104-105
[2]張永波,胡小杰 高校智慧校園評價指標的設計與組成框架[J].現代教育技術,2020(30).71-78
[3]李詠翰,周雄俊 我國智慧校園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2020(10).6-9
[4]楊韜夏,夢嬌 四川傳媒學院宿舍管理系統應用研究[D].2016.3-4
作者簡介:石雨晨 生日:1990.4.13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籍貫:江蘇省無錫市 ?學歷:碩士 :發表單位:四川傳媒學院 ?發表單位郵編: 610599 ?職稱: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或從事工作:公共關系與中日教育 ? 寫作方向:高校智慧課堂的應用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