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傳統媒體一直在思考如何發展轉型和創新,才能成為更具有競爭力與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主播說聯播》是由傳統時代的標桿——《新聞聯播》衍生出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其內容主要源于當天的重大事件與社會熱點新聞。《主播說聯播》在節目內容上進行了創新與突破,通過新聞內容的再生產增強了主流媒體在新聞傳播中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形成全網傳播熱潮。
關鍵詞:主流媒體;創新;傳播
在技術更迭以及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下,《主播說聯播》摒棄了以往傳統的節目模式,搭上了短視頻的快車,將內容與渠道強強聯合,重新塑造了主流媒體的形象,并且取得了極好的反響。
一、視聽語言:短小精悍,接地氣
《主播說聯播》源于《新聞聯播》又植根于短視頻平臺,有其自身的特質。它承接了《新聞聯播》的權威性,具有半官方性質。[1]在節目中,主播們會根據當前發生的大事要事發表簡短的評論。與原來電視節目的文案相比,當前節目的遣詞造句更加靈活,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主播說聯播》的每條視頻都十分簡短,時間大約在15秒到1分鐘,短小精悍,開門見山,金句連連,主題明確,讓用戶能夠第一時間里快速獲取信息,捕捉新聞重點。主播有時還會臨場發揮,借用幾句當下流行的話語,這徹底打破了網友們對原來對傳統節目生硬刻板的看法,也吸引了許多不同層次群體一起談論交流。比如,主持人剛強發布快評時套用了時下熱門的網絡用語:“打破學歷‘天花板,您說這樣香不香”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追評“香!真香!”。視頻中主播將優質精簡的內容,以口語化、生活化方式傳達給受眾,讓大眾看到了生動有趣,軟硬兼備的創意新“聯播”。
二、立場觀點:敢于發聲,軟硬兼備
康輝在《主播說聯播》中發布的第一條短視頻中說過:“這里有足夠的理智與情感,有分明的事實和言論,這里有真正的中國。在這你能看到真正追求進步與美好的中國人。關注《主播說聯播》,我們一起上熱搜。”這條視頻得到了人們的極大反響,視頻的點贊量達到了1722萬,評論也超過了10萬條。《主播說聯播》曾針對國外的一些品牌公司抵制新疆棉花這一事件勇敢發聲,“新疆棉是全球業界公認的高品質天然纖維原料,較好滿足了全球范圍內對棉制紡織品服裝的剛性消費需求,某些機構應該正視中國企業和消費者的嚴正立場,采取糾正措施,停止在自身供應鏈中排除新疆棉花及其制品的錯誤行為。”《主播說聯播》在視頻中呼吁國際品牌尊重中國紡織產業界的正當權益,尊重中國消費者的自由選擇。《主播說聯播》作為官方輿論領域,不斷的與公眾輿論領域進行活躍互動,向民眾表達官方意見,引發網友的共鳴。在節目的高標準、嚴要求下,塑造出一批批的“硬核新主播”,同時也體現了央視媒體作為官方權威媒體強大的號召力、感召力以及央視作為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
《主播說聯播》除了有“硬”的,剛正的一面,還有“軟”的,溫暖的一面。比如海霞曾在“說聯播”中專門將參加四六級考試的同學們稱為“過兒”,并且跟大家分享了逢考必過的秘訣——穩。她提到“穩住心態,下足功夫,穩扎穩打,一定會逢考必過。”一句“祝大家好運哦”,更是讓公眾收到親切貼心的祝福,感受到了來自官方媒體的溫暖。網友紛紛在視頻下追評,“考試期間,請叫我過兒”,“第一次感覺新聞聯播離我這么近”。
三、主播形象:個性鮮明,魅力十足
一提到《新聞聯播》的主播,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嚴肅,不自覺地就會想到“國臉”這個稱呼,不難看出,“國臉”這個稱謂賦予了新聞主播很大的符號性意義。雖然他們是鮮活的人,但是他們身上的人格化形象遠低于符號化的形象。在《新聞聯播》中,主播的表情以及語態等形式相對固定,而且很多年都沒有改變,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視聽疲勞。《主播說聯播》好的一面在于,主播的人格魅力凸顯,形象生動活潑,不再是原先刻板單一的“符號”。在節目中,主播們使用第一人稱,用一些恰到好處的微妙表情和小動作來展現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和情緒,豐富了人格化形象。
2021年3月14日,《主播說聯播》的節目中說到了武漢大學為抗疫的醫護者開辟的賞櫻專場,視頻結尾的最后一句話是:“今年櫻花的花語,有些不一樣,它包含了一份感恩。“櫻”為你,一切都那么美好。未來大家一起努力,我們一起創造更多美好。康輝在播的同時配上了雙手打開的動作以及肯定的眼神并微微點頭,增強了整句話的力量感。網友們紛紛追評“越來越好!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年輕化的表達使得央視主播以往在人們眼中刻板單一的形象得到了改變,他們主動建立起幽默風趣的主持風格和人格化形象,加上豐富的肢體語言,讓觀眾感受到了十足的親和力,一躍成為了觀眾心目中的“網紅”。
四、結語
《主播說聯播》作為《新聞聯播》的衍生節目,它突破舊的思維,改變了傳播方式與新聞語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前處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主流媒體要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轉變傳統的慣性思維,充分把握好當前的發展機會,利用好新媒體。在這個用戶至上的時代,傾聽大眾的心聲,了解大眾的需求與意愿,與大眾對話、交流、同行顯得十分的重要,主流媒體不止要做到“聲入人心”,還要“深入人心”,讓自身的價值得到充分展現,為我國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媒體支撐。
參考文獻:
[1]馬芳芳.短視頻媒體生命周期及其對網絡新聞行業革新的啟示[J].中國出版,2017(16):9-12.
作者簡介:王娟(1997-),女,漢族,青島科技大學2020級出版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