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昕怡
摘要:張獻誠是安史之亂時期的著名將領,其父為安祿山義父、名將張守珪。安史亂時張獻誠陷入賊廷,受偽官,但叛亂結束后沒有被處罰反而得到封賞。究其原因,應與唐肅宗、唐代宗不同時期對待偽官的不同政策有關,張獻誠根據朝廷的政策改變而選擇自身的去向以求自保。本文主要通過對張獻誠墓志的釋讀,結合相關文獻記載,對張獻誠家世、生平事跡等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張獻誠;安史之亂;偽官;墓志
張獻誠墓志全文共1091字,篇幅相對較長,墓志題名為《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檢校戶部尚書知省事贈太子太師御史大夫鄧國公張公墓志銘并序》。墓志收錄于《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張獻誠家族世代任職邊疆,尤其其父張守珪為開元時期的著名將領。張守珪多次擊敗突厥、契丹、奚的進攻,曾先后被任命為隴右節度使、河北節度副大使、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等1。開元二十年,張守珪收安祿山為義子2,對于安祿山和張獻誠的人生軌跡都有著重要影響。
墓志記載,張獻誠卒于大歷三年(768年),春秋卌六,故可推算其生于開元十年(722年),歷經玄、肅、代三朝。
張獻誠在天寶初年曾任太子通事舍人、典設郎、太原府士曹參軍、檀州刺史等官職。安史之亂爆發,作為張守珪之子的張獻誠成為安祿山集團的核心成員。在安慶緒掌權時,墓志中卻寫到“公所悲侯印猶在虛庭”,盡管作為叛軍骨干,卻依然計劃脫離安慶緒政權,故而與王伷、邵說、崔溆等相約逃于寇難。為何會有如此變化?首先此時為安慶緒敗北之際,張獻誠等人是在鄴城計劃逃離安氏政權。乾元元年十月,郭子儀攻打叛軍,追至鄴城,故可推張獻誠等人認為安慶緒政權瀕臨瓦解,所以期望投靠其他政權,以求自保。那么只有回歸唐廷和投奔史思明兩個選擇。有學者認為張獻誠實質是安史集團中的間諜,身在曹營心在漢,只是裝作進攻而實際并無作戰想法,以期獲取安祿山信任從而在內部策應唐軍。3但若如此,張獻誠可以在脫離安慶緒后直接投降唐廷,而并非加入史思明政權。與其一行的王伷墓志卻表明此行目的本就是投奔史思明,“乃與友人邵說間行詣史思明于幽州。時史思明以所部歸降,而公得以投焉。”4而這一時期,恰巧為史思明假意歸唐的節點。所以真正原因應如仇鹿鳴所認為,朝廷對于偽官處置的政策,實為張獻誠投入史思明部下的原因。肅宗在收復長安后,對于偽官進行嚴厲的處置,在此種背景下,張獻誠最好的選擇就是暫時投靠降唐后仍保持獨立地位的史思明以期自保,而非自投羅網回歸唐廷。
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開始進攻河南,李光弼令汴州節度使許叔冀守城十五日,不料許叔冀投降史思明,增強了叛軍的力量,李光弼被迫下令放棄東都洛陽,十月史思明攻孟津,正符合了墓志所載“乾元二年,思明攻孟津,盜鼎邑”,這一時期史思明攻打河南,使其實力大大增強,同時亦增加了張獻誠脫離史思明政權的難度。
上元二年三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墓志所載表明張獻誠希望歸順唐廷,而被史朝義察覺,想通過封賞的方式將張獻誠留住。然而墓志通常是對于墓主生平事跡的歌功頌德,所以這里亦有贊揚張獻誠之忠于唐廷的可能,而并非完全真相。更多的可能則是張獻誠根據唐廷和叛軍集團的勢力此消彼長,以及唐廷對于處置偽官的政策變化,從而左右逢源,以求得自保獲取最大的利益。史朝義上臺后,叛軍集團內部離心,軍多次戰敗,勢力迅速衰落,這應是張獻誠此時更加偏向朝廷的關鍵因素。此時張獻誠已經開始與朝廷內部取得聯系,傳遞情報。寶應元年十月,唐廷收復洛陽,此時史朝義已全無勝算,作為偽官的張獻誠自然要示好唐廷。墓志表明史朝義逃至汴州被張獻誠拒之城外,使得史朝義被迫出逃。此時朝廷對偽官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寶應元年八月,“山南東道節度使來入朝謝罪,上優待之”6,十一月代宗下制令“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5。“上嘉其忠亮,授特進、試太常卿、兼汴州刺史、防御等使,又授左威衛大將軍,封鄧國公,食實封二百戶,仍為實應軍左步軍使”,墓志所載也表明朝廷對于處置偽官政策的變化,張獻誠對于加速擊敗叛軍集團有功,故而受到封賞。正史中記載雖略有不同,但皆說明張獻誠是受到嘉賞的,“詔即拜汴州刺史。封南陽郡公。改寶應軍左廂兵馬使,更封鄧國公。既來朝,代宗禮賜尤渥”7。
張獻誠在安史亂平定后,非但沒有受到嚴厲的懲處,相反卻擁有優厚的封賞,死后也享受了高規格的葬禮,“詔贈官僚亞相,又遣山南西道監軍使、宮闈令梁文秀賻絹五百疋,仍護喪事。況有班劍騎吹之儀,此實哀榮也”。究其原因,與唐廷處置偽官的政策由嚴厲轉向招攏密不可分,加之張獻誠識得戰局,及時回歸朝廷并幫其擊潰叛軍,有功于唐廷,所以保證了其在戰事平定后的安穩。如墓志銘文所寫“唐有忠臣,生為閑氣”、“一掃胡虜,能還圣朝”,關于張獻誠始終一心向唐,企圖逃離偽權的記載應只是對于墓主的歌頌與贊揚,而避開了有可能忌諱的內容。
綜上,張獻誠墓志對于研究唐代玄宗天寶后期至代宗大歷前期的政治史,尤其是安史之亂相關的偽官問題、唐廷對待偽官政策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2]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孟獻志:《安史之亂偽官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17年
[4]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5]仇鹿鳴:《一位“貳臣”的生命史——<王伷墓志>所見唐廷處置陷偽安史臣僚政策的轉變》,《文史》2018年第2輯。
[6]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
[7]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六輯,三秦出版社,1999年。
[8]趙文成 、趙君平編:《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績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9]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