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英語的各種文體中,詩歌是最富有激情和感情色彩的一種文體。詩歌的語言精煉,韻律感強,意蘊豐厚,可以激發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主要探析了小學英語詩歌的教育意義,探討了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詩歌中的美,把詩歌融入生活。
關鍵詞:英語;詩歌;教學策略
一、英語詩歌的教育意義
在英語的各種文體中,詩歌是最富有激情和感情色彩的一種文體。詩歌的語言精煉,表達的是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對世界的認知。一首優秀的詩歌可以引領人們的精神世界,可以給人以生命的力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詩歌教學,不僅豐富了英語的課堂內容,帶動課堂,給學生以新的體驗;英文詩歌還具有押韻的特點,讓學生讀來愛不釋口。英文詩歌融入小學課堂意義深遠。
(一)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
小學階段,尤其是低段,正是培養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時期。選取正確的內容和方式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熱情。而英文詩歌短小精悍,韻律感強,讀來朗朗上口的特性會讓低齡段的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小孩子對表達生動,悅耳動聽,節奏感強的語言特別迷戀。浸潤在這樣活潑的語言中,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開發學生的想象思維
每一首詩歌的創作都離不開詩人的生活和情感體驗。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思想與思想的交流,這些碰撞和交流超越了時空。小學生情感體驗少,閱歷不多,借助詩歌,學生想象的思維也會變得更活躍,視野也變得更開闊。
(三)豐厚學生的文化素養
英語詩歌不僅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承載著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生活習俗、文學藝術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在這些優美詩篇的洗禮中,學生的學識涵養、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也會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英文詩歌由音、形、意三種元素共同組成,這三種元素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情感與審美態度。詩歌中的藝術構思,以及節奏明快、富有韻律的語言技巧可以為學生提供審美的典范。學生可以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在想象中體驗詩歌的意象之美。
二、英語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的小學英語詩歌教學方式還比較單一,普遍專注在教學詩歌的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上,通過反復誦讀詩歌,進行相關的詞匯語法練習來達到對詩歌的教學目的,而對詩歌本身的賞讀缺少關注。在教學詩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引領學生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感悟生命、成長。
三、英語詩歌的教學策略
艾青說,“詩是藝術的語言,最高的語言,最純粹的語言。”而孩子天生是個藝術家。詩歌的美體現在它的語言和韻律里,詩歌的美也藏于它的畫面和意境里。
(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韻律美
1.“讀”出詩歌的美
詩歌讀來韻律十足,像音樂一樣充滿節奏,人們也說“詩歌是有音樂性的語言”。音樂作品的最大特點是音符的流動是有節奏的。(韋雪梅,2011)節奏就是強弱拍結合,有規律地出現。課堂上嘗試多種形式的誦讀,可以感受這種美。
以學生劍橋課本中的一首韻律詩為例:
《One, Two, Buckle My Shoe》
One, two, buckle my shoe/ Three, four, knock at the doo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 /Seven, eight, lay them straight/Nine, ten, a big fat, hen.
這首詩歌每兩行重復一個節奏,以“強--強--強--弱--強/強--強--強--弱--弱--強”的形式重復,在學習這首詩歌的過程中學生特別喜歡這鮮明的節奏感,課上引導學生給它打節拍,學生邊讀,邊拍手;邊讀,邊擊打桌子,在英語課上,營造出了音樂課的氛圍。在這敲敲打打的氛圍中,學生們感受到了學習數字的樂趣。
2.“找”出詩歌的美
英文詩歌一般都押韻,它的押韻分尾韻和行內韻,我們在課上并不會跟學生過多強調押韻的定義,而是通過他們自己讀一讀,找一找去領悟其中的要義。還是以上面這首韻律詩為例,課上首先給學生示范,圈出第一行中的兩個押韻詞two, shoe,讓學生感受相同之處,然后放開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語言的奧秘。在找押韻詞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憑著語感發現所有的押韻詞。在這個欣賞詩歌的過程中,我們沒有讓學生進行機械地操練,而是做了一個詩歌的領路人。圈完押韻詞,再讓學生去誦讀這首詩歌,讀出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這時學生會俏皮地花更多力氣去重讀押韻詞,這也許就是詩歌帶給孩子的美好體驗吧。
3.“唱”出詩歌的美
詩歌和音樂是相通的。每一首歌曲都配有如詩般的歌詞;而每一首詩歌,我們也可以把它唱響。比如,劍橋英語課本中的這首韻律詩:
《Fingers All》
Theo thumb, theo thumb,/Where are you?/Here I am. Here I am./How do you do?/Pablo pointer, Pablo pointer,/Where are you?/Here I am. Here I am./How do you do?
詩人創作這首詩歌時,目的是幫助孩子們認識每個手指的名稱。詩中,他還特別風趣地給每個指頭起了名字。在教學當中,除了讓學生找找押韻詞,讀一讀詩歌之外,我們還配上了音樂,讓學生把這首童詩唱了出來。踩著歡快的背景音樂節拍,孩子們伸出自己的手指,唱到哪個指頭,動到哪個指頭,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唱完幾遍之后,孩子們已經對手指的英文名稱對答如流了。學習詩歌原來可以如此歡樂!
(二)體會詩歌的畫面美與意境美
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每一首詩都有一副可感的畫面。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飛速的發展階段,他們的想象能力具有模仿、簡單再現等特點。在詩歌的賞讀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想象和聯想詩歌中的意境,再現生動活潑的畫面,從而理解詩歌的內涵。
1.聯想再現畫面
比如課上教學了這首詩歌《Downhill Racer》。
這是一首shape poem,我們一般稱之為形狀詩:是一種將詩排列成某種圖案的詩。在教學這首詩歌時,我們先讓學生看這首詩的整體,向他們提問這首詩歌讓他們聯想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各色各樣,有看到彎彎曲曲的路的,有的說是從山上下來的路,也有說看著像小河的。。。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給我們呈現出了很多生動的畫面。有了這一系列的聯想之后,我們已經把學生引入了意境,當他們理解了詩歌的意思之后再來誦讀時,腦海中這幅downhill的畫面變得更加清晰。
2.游戲玩出意境
小學階段英語的教學任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玩”是小孩的天性,正如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小孩子生來就是玩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在游戲中,我們可以把詩歌富有韻味的語言變得更動態,更有生命力;以學生樂于接受的這種方式,能幫助他們更快地建立與詩歌的聯結。
劍橋二年級課本中有這么一首富有童趣的詩歌--the Food Train
Cof-fee, cof-fee, cof-fee, cof-fee,
Bread and butter, bread and butter, bread and butter,bread and butter,
Biscuits and cheese, biscuits and cheese, biscuits and cheese, biscuits and cheese,
Fish and chips, fish and chips,fish and chips,fish and chips, fish and chips, fish and chips, fish and chips, fish and chips,
SOUP!
這首詩歌的結構簡單,是關于食物的主題,全文由各種食物構成。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把詞匯講解一下,學生異口同聲朗讀詩歌,未免也太乏味,不能很好地體現food train這個意象。這首詩歌的每一小節的節奏都是“強-弱-強”的形式,讀的速度比較快時,會縮短為“強-強”的節拍,就像火車前進時發出的聲音一樣“click, clack”,非常形象。還有最后的soup,把它讀成sou--------p,就像火車進站時發出的聲音“choo----”。一首如此充滿童趣色彩,音樂元素強烈的詩歌,讓人忍不住躍躍欲試了。于是,我邀請了學生圍成一圈,一個接著一個排好,一聲令下,小火車要開動起來了。大家嘴里念著詩文,假裝是一列前行的小火車,一起踩著節拍,翻山越嶺,游歷世界。游戲讓學生仿若置身在大千世界中,忘卻了自己是在課堂中學習。
3.表演展現情境
孩子們不僅對“玩”感興趣,他們還是天生的表演家。表演是兒童“整體化”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兒童的游戲天性。(嚴詠梅,2017)有些詩歌還真的可以像童話劇一樣表演出來。這首 the Things Mums Say,就是在講解了詩歌之后請學生來演繹的。
Wake up!
Get up! Out of bed! Mind your feet! Mind your head! Dont run around. Dont be late. Look at your room! What a state!Put all your staff away now, please. Why can I never find my keys?...
這首詩歌是以媽媽對孩子說話的口吻來描述的。讀完,大家發現,原來世界上所有的媽媽都是如此“嘮叨”,要叫孩子干這干那;所有的媽媽都是如此操心,要不斷提醒孩子注意什么。課上,我請學生來朗讀詩歌,感受詩歌中媽媽的急切和擔憂。朗讀完,也請孩子組成兩人一組,選幾個句子,把它形象地表演出來。孩子們沉浸在表演的樂趣之中,難以自拔。詩歌原來可以與表演如此地緊密結合!
(三)對話作者,領悟詩意
當我們課本中學到Busy Day和Riding down to the Boxland這兩首充滿幽默色彩的詩歌時,孩子們自己能品悟出詩歌的風趣之處。有趣的詩歌背后是一個會創作,懂童心的作者。借著這兩首詩歌,我們走進了Michael Rosen的世界,感受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Micheal Rosen這位英國著名的兒童作家和詩人,創作了很多聞名的作品,其中中國孩子最熟悉的就是 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這位詩人不僅創作詩歌,還親自演繹自己的作品。課上,我還給孩子們展示了他以風趣口吻朗誦的詩歌 Chocolate Cake,大家非常喜歡。
四、結束語
詩歌,是英語語言文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學生起著激發學習熱情,提升綜合素養的作用。小學階段的英語詩歌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詩歌欣賞能力為目標,教師做好詩歌閱讀的領路人,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條件去發現詩歌中的美,把詩歌融入生活,活出詩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嚴詠梅,讓兒童詩在英語教學中綻放美麗,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31)
[2]韋雪梅,詩歌偏離與生態關注--卡明斯詩歌me up at does的生態批評闡釋,中北大學學報,2011(4)
作者簡介:葉敏,出生年月1988年11月6日,籍貫: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學歷:本科,小學英語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詩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