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運
摘要:德育主要以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品德修養和政治素養等為目標,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是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陣地。本文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為陣地,在美育教育的同時,結合教材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的德育滲透。為此,筆者將結合音樂教學實例,探究小學音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德育路徑。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路徑
引言:隨著社會的蓬勃發展,素質教育也被提高到了更高的層面。為適應21世紀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學校道德教育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視。小學教育中,不再以思想道德課為主要的德育路徑,各學科中都蘊含了豐富的德育文化,需要每一位老師的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識。本人在自己的教學經驗中,不斷總結,摸索愛國主義精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路徑。本文將以小學二年級音樂《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為例。
一、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對于人才的培養來說,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才”,也就是對人自身的文化知識的培養,再者是對人自身思想品德的培養,稱之為“德”。學校的德育的方式有很多,但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德育這是一條最有利的捷徑之一。然而,音樂教學不僅能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和諧發展,還應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對于我們一線的音樂老師來說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課題。
(二)研究意義
在當今素質教育背景下,從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教學中出發,探尋德育教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路徑,改變學校進行單一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傳統思路,在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學生學習我國民族音樂的同時,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音樂欣賞課例《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中如何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
一直以來,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是我國永恒不變的主題,占據了重要位置,在新時代背景下,只有民族團結,愛護祖國,保衛祖國、振奮民族精神,凝聚集體的力量才能促使祖國繁榮壯大。
(一)推敲教材,結合歌曲確定德育主題
教師教學的主動性主要來源于對教材的挖掘和剖析,將教材提供的信息重組,設定教學目標,挖掘歌曲中蘊含的德育內容。音樂老師更多的會習慣性的關注音樂知識方面的傳遞,對音樂教材中的德育資源需要教師細心、耐心的整理教材,了解每一首歌曲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人民音樂出版社二年級下冊第2課“難忘的歌”,就選入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紅色經典”歌曲。選自于現代京劇《紅燈記》。該唱段生動的刻畫李鐵梅堅定、勇敢、有信念、愛護中國共產黨、愛祖國的熾熱之心。所以該課中可以滲透的主題就是愛國主義教育。
(二)找出歌曲內容和德育內容的切入點
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有目的、有意識的將音樂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及德育內容巧妙的滲透在課程的教學環節之中。如教師在教授現代京劇歌曲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可以從聆聽歌曲內容出發,作為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的切入點,讓學生大概聽出歌詞內容,從而帶領孩子分析歌詞,這首京劇的歌詞很玄妙。前面在說“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后面又說“雖說是親眷又不相認,可他比親眷還要親”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奧妙”呢,引導學生思考。以及“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三)歌唱的創作背景
介紹現代京劇《紅燈記》的創作背景,劇中的人物關系和故事情節內容。該主要是說中國共產黨員的地下工作者李玉和是抗日戰爭時期我國某地的一名鐵道工人,一家三口,祖孫三代,卻沒有血緣關系。這是一個特殊的革命家庭,他們都投身于抗日活動中沒有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結合著歌曲的創作背景可知《紅燈記》是以后革命“紅歌”。《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該唱段是劇中的女兒李鐵梅的唱段。
(四)歌曲旋律及情感表達中滲透的德育教育
歌曲的旋律能夠刻畫音樂形象,表達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習學生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學會分析歌曲旋律的特點,找出旋律與音樂形象、感情表達之間的關系。例如京劇選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中的最后一句“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中的“一”、“顆”、“紅亮”“心”都做了旋律上的強調,表達了李鐵梅人小志大,內心對革命工作中的崇敬之意,從小就有一顆愛國,護國的心。
(五)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根據地,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單一的教學情境會阻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阻礙教師創造性的發揮。音樂課堂中,教師要注重營造美的教學環境,教師的音樂素養、較高的業務專業的音樂教室、漂亮的板書、抑揚頓挫的語氣、以及對待學生的親和力,讓學生置于美的氛圍中,體驗歌曲的情感,最后自主表達對歌曲理解和感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可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在情境中去嘗試角色扮演。學習表演,讓學生在學習到表演和表達上對歌曲進一步的升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潛移默化的達到德育的目的,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六)音樂教師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養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也應由堅定的政治立場。從教材中、生活中、教學中挖掘德育內容。利用中國優秀的民間音樂,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具有民族氣息的音樂學習環境,傳承中國優秀民間音樂,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如聶耳、王洛賓、冼星海、馬可、李煥之、賀綠汀等,都是我國優秀的人民音樂家代表,他們的作品不僅反映時代氣息,更能凝聚全中國人民的心。
總結:道德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元素,“音樂德育”也將是我們今后一直需要研究實踐的課題,讓愛國主義主題教育在音樂課堂中綻放新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郝衛建.加強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D].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
[2]張浩.德育與音樂教育整合論[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吳思慧.剖析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4]班華.《現代德育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