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梅
摘 要:隨著修訂版《商標法》及相應實施細則的出臺,凸顯了誠實信用原則在市場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從多個方面對惡意商標注冊行為予以規制。當前,我國對于惡意商標注冊行為在法律規制層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主要表現在對“惡意”認定標準不明確、缺少配套的法律責任制度等方面。文章據此提出相應的完善策略,旨在進一步完善惡意商標注冊行為的法律規制。
關鍵詞:惡意;商標注冊行為;認定標準;責任制度
一、惡意商標注冊行為的特點及成因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商標蘊含的商業價值也越來越高,受利益驅使,惡意搶注商標人員呈現專業化趨勢;其次,以專業商標買賣網站、商標拍賣機構為主的轉讓惡意搶注得來的商標進而謀求盈利的產業鏈逐漸形成,當前已經形成模式化趨勢;第三,當前惡意商標搶注主要包括以下形式:馳名商標的惡意搶注;信義關系的惡意搶注;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未注冊商標的惡意搶注;在先權利的惡意搶注等多種形式,整體來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
綜上可知,我國的商標惡意搶注現象呈現出人員專業化、盈利模式化、形式多樣化的特征。人員專業化,從側面說明了商標惡意搶注行為有利可圖,是其難打擊遏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盈利模式化則意味著商標交易的繁榮,會促進沒有商標使用意圖的商標注冊申請的瘋狂滋生,導致惡意搶注行為泛濫。而商標惡意搶注形式的多樣性,恰巧又證明了此種現象涉及侵犯的權利或權益非常廣泛,使得對其進行有效規制極具挑戰性。
究其成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惡意注冊商標的成本較低;其次是隨著審查實踐的不斷改革,商標審理的周期逐漸縮短,惡意注冊人惡意注冊商標市場交易周期較短;最后是惡意注冊商標有較大的收益,通過惡意注冊商標吸引需要的權利人談判購買,獲取高額不當收益。
二、惡意商標注冊行為法律規制現狀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19年修訂版的實施,在第四條增加了“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注冊申請,應當予以駁回。”的內容,從法律層面有力的規制了惡意商標注冊行為。其進步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明確了“缺乏真實使用意圖”的判定。對于商標注冊申請人并未發生商標的實際使用,且在未來可見預期內也沒有使用準備的,通過多種手段謀取高額利益行為的可判定其為無真實使用意圖。
其次是明確了“惡意商標注冊人”的判定。如果商標注冊人存在缺乏真實使用意圖的行為,不管商標注冊人是否為爭商標申請人本人,同時認定范圍也應延伸為與該申請人具有串通合謀或者具有特定身份關系與其他特定聯系人。
第三是擴大了案件中實體性絕對理由條款的適用范圍。基于異議申請、無效宣告案件申請所適用的法條設置來看,該法條可單獨適用于案件中,并提出主體不限于在先權利人或利害關系人,可進一步擴大社會監督的范圍。
第四是賦予審查員更多的自由度量權利。審查員在審理過程中可依據第三方舉報信息等多種參考信息對具有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注冊申請予以駁回,作為打擊惡意注冊的節點前置,進一步減輕權利人維權成本和維權周期。
就目前來看,我國在惡意商標注冊行為法律規制層面仍存在一定的完善空間,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惡意”認定標準不明。之所以“惡意”認定標準不明,是因其兼有主觀性和評價性雙重屬性。雖然認定“惡意”的規范文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辨別實質上的“惡意”情況,但是從實踐層面來看,對于“惡意”的理解各個執法機關所參考的標準缺乏共識,對其認定標準也存在一定差異。由于對“惡意”認定的籠統以及操作規范的不統一必然會影響到法律適用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削弱“惡意”條款入法的重大意義,商標審查部門與司法裁判時也會因不確定而難以操作,進而影響執法嚴肅性。
其次是缺少配套的法律責任制度。我國現行《商標法》進一步明確了對于惡意商標注冊人進行處罰的必要性。但并沒有細化在司法中如何具體適用,知識產權懲罰賠償制度早已入法,從出臺之后社會各界對其懲處效果信心滿滿,但相對應的卻是實務中的鮮少運用,使其成為具文,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及配套的法律責任制度和不規范運用使得惡意商標注冊行為屢禁不止。當前,實踐中惡意注冊情況較為復雜,且配套的其他責任處罰的缺失,沒有確立平衡惡意商標注冊行為收益的規則,也未確立惡意商標注冊的賠償和懲戒機制。
三、惡意商標注冊行為法律規制的完善建議
(一)建立“惡意”評判標準
首先要統一“惡意”認定規則。在實踐當中,對申請人是否具有“惡意”的判斷都是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對個案進行具針對性的判斷,當對于申請人的注冊行為持可疑態度的時候,此時就需要行為人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來證明,當足以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時候,就依法予以排除。
其次要將“惡意”納入不予注冊的絕對理由。我國的全面審查原則,也審查相對理由,導致商標駁回率高,并沒有重視商標權的私權屬性。基于此,可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將“惡意”作為一個可直接予以駁回的絕對理由。這可以實現商標法保護市場競爭、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其內涵為當申請人在提交注冊時審查機關即發現存在“惡意”,可直接駁回申請。解決了審查階段沒有明確法律適用問題,在申請第一步就將“惡意”注冊予以消滅,大大減少了惡意商標注冊量,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健全惡意商標注冊行為的法律責任制度
首先要提高惡意商標注冊行為成本。為了鼓勵社會公眾提高商標意識,增強我國品牌大國的形象,我國降低了商標注冊的門檻與注冊申請費用,這也要求了我國并不能采取提高注冊費的方式來進行提高成本,為了遏制申請者的投機心理,只能提高其違法成本。可通過收取商標閑置費用、增加懲戒與賠償機制等手段予以實施。
其次要構建多元化規制路徑。當惡意商標注冊行為成立,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均可根據其違法程度和損害后果分別使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其中就涉及到相關立法和知識產權層面的法律規定,在立法目標與保護對象方面具有相同之處,這就為知識產權提供了有益的輔助作用,為其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保障,但是由于其規制方式與側重點也互有不同,可選擇多元化路徑對惡意商標注冊行為進行全方位規制。
第三要建立惡意商標注冊黑名單制度。將惡意注冊過商標的組織或個人的信息進行標準化收集并實施黑名單制度,當這些主體再次進行注冊的時候,商標注冊機構通過駁回這些黑名單內的申請者,這將會很大程度上提高注冊商標審查的效率,減少資源浪費,通過向社會公示惡意商標注冊行為人黑名單,對其產生威懾力,有利于保護善意的在先權人,維護商標的真實使用。
四、惡意商標注冊行為法律規制現狀之反思
新修訂《商標法》的實施有力的打擊了惡意商標注冊行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新型商標惡意注冊行為該如何規避?例如,關聯公司通過多次少量的商標申請;其次是主動駁回請求的案件激增,審理壓力改如何緩解,能否有新的形式提升審查員的審查效率;第三是隨著審查員在審理過程中職權的增加,對于大量的主動駁回請求案件中該如何規制錯誤駁回風險。基于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任何新的法律法規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在解決就問題的同時可能會面臨新挑戰,我們應努力探索更加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標準,從而促進商標授權確權行政案件裁判標準的統一性,更好威懾惡意注冊的行為。
參考文獻:
[1]林裕婷. 商標惡意注冊行為的法律規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
[2]王蓮峰,包雪穎.歐盟和德國商標確權程序比較及對我國的借鑒[J].電子知識產權,2021(06):56-68.
[3] 張芳.《商標法》在打擊惡意注冊方面的應用實踐[J].中華商標,2021(0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