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芳
摘 要:中西醫之爭的本質是中西兩種文化的碰撞與沖突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思想文化近代化運動在醫學領域的反映。鴉片戰爭西方傳教士在各種條約的保護下于1968年進入四川,繼而建立西醫診所、西醫醫院,開辦醫學校,開啟醫療傳教事業,西醫正式進入四川。本文以成都為例,以清末民初為時間軸,探討成都地區西醫東漸的早期狀況及影響。
關鍵詞:清末民初;西醫東漸;成都
清政府和法國政府于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允許法國政府所指定的傳教人士在內地自由傳教。傳教士在這些條約的“保護”下深入到中國的西南省份,四川成為西南地區傳教士傳教活動的首選。1877年,英國內地會麥卡悌(John McCathy)牧師在重慶開設了在四川省的第一個傳教點,設立第一家診所。開啟了在四川的醫療傳教序幕。隨后,基督教各差會在各城鎮建醫院、診所和藥局,開辦醫學校,帶來西醫書籍器械,醫療傳教事業發展迅速,頗具規模。下面以成都地區為例,探討傳教士在成都的醫療傳教事業及影響。
一、醫療機構的建立
傳教士的醫療傳教事業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即建立醫療機構、開辦醫學院校、從事公共衛生事業。外國傳教士在近代中國開設的第一個西醫醫療機構是眼科醫局(又稱新豆欄醫局),是美國公理會傳教士伯駕醫生在1835年創立。到19世紀末,中國的教會醫院及診所共有100多所,但規模一般都很小,通常都是附設在教堂里的診療所,即使是正式醫院,收容能力也極為有限。進入20世紀之后,教會醫療事業的發展迅速發展,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到1920年,醫院總計為326所,藥房為244處。到民國時期,至少在一些大城市里,新式醫院逐漸取代了傳統“醫家”,成為社會醫療的主體機構。
1877年,傳教士麥卡悌在四川巴縣(今重慶市中區)建立了第一個西醫醫療機構。至2020年,來華基督教會在四川省建立西醫醫院26所,藥房28個,病床1041張(女病床348張)、中外醫生63人(中國19人)。劉吉西等編:《四川基督教》,巴蜀書社,1992年11月版,第412頁。在成都,美道會1892年在成都四圣祠街建立仁濟醫院,美以美會1894年在成都陜西街建立存仁醫院,1896年,美道會在成都惜字宮街建立仁濟女醫院。這三所醫院后來成為華西協和大學學生臨床教學和實習醫院,也即是華西大學醫院的前身。1903年,天主教會在成都馬道街建立圣修醫院。1906年,天主教會在成都外北張家巷建立平安醫院。1911年,美道會在彭縣小北街建立仁濟醫院。1911年,美道會在成都四圣祠街建立仁濟牙癥醫院。1916年,美道會在成都華西壩建立華西大學醫院。(以上資料來自《四川省志:醫藥衛生志》)
二、開辦醫學院校
隨著教會醫療機構規模擴大,傳教士的人數有限,培養中國護士和助手迫在眉睫,建立教會醫學院校,成為醫藥傳教士當時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各方面的推動下,教會醫學教育迅速發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他們在教會學校里設立了專門的醫學科或醫學院,培養西醫人才。從1903-1915年,建立了如圣約翰大學醫學院、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等六所醫學院。在成都,最著名的就是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華西醫科大學前身)正式成立。這是傳教士畢啟(Joseph Beech)、啟爾德(O.L.Kilborn)和陶維新(R.J.Davidson)等人在四川創辦的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1914年,成立了華西協合大學醫學系。開展醫學教育、培訓醫學人才。1917年,林則(A.W.Lindsay) 建立牙醫學科。他說,“不像一般的牙科學校偏重技術,我們的學校是要學生認識口腔衛生的重要及與全身健康的關系。我們替中國建立了近代化牙醫教育的基礎,這基礎提示了一個新的教育計劃和奠定了一個高的標準。以第一流牙醫教育為目的,成為一個示范中心,畢業生可以和美、加各國的牙醫畢業生在進修上競爭?!?華西協和大學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四川教會醫院、診所急缺醫務人員的問題。至今,華西協和大學醫學院為中國培養了大批西醫人才,華西口腔醫院更是成為了全國最好的口腔醫院。
此外,成都仁濟護士職業學校在1914年建立,培養了大批護士及助產士人才。
三、公共衛生事業
傳教士除了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學院校外,還積極投身到公共衛生事業的宣傳和防疫的工作中。在四川地區,多發傳染病和瘟疫。英美會傳教士何忠義提到“1892年夏天,是我們來到四川省的第一個夏天,當時正值霍亂肆虐,有數以千記的中國人死于這場瘟疫。我的妻子和另一位重慶的傳教士也在瘟疫中喪生……天花也是當時四川人民面對的普通傳染病之一……有人得不到治療而死亡,有人在病愈后卻喪失了視覺,還有的女性因此毀容……霍亂和天花之外,白喉、麻疹、痢疾、皮膚病和結核病也是常見的疾病。因為沒有采用科學的治療方法,這些疾病導致的死亡率遠比在西方國家要高……另外,四川的居民還有吸食鴉片和酗酒的惡習?!?但當時絕大部分中國人還處于科學蒙昧狀態。政府和民眾一度寄希望于迷信,如華陽縣焚燒紙船以送“瘟神”,大邑縣設壇作祭。“中國人的傳統孝道思想使他們對于疾病采取一種奇怪的治療方法,他們甚至認為子女身體上的肉可以作為治療父母疾病的良藥?!?在英美會的主導下,1910年,在川的傳教士通過一項聯合醫療傳教事業提議,號召所有基督徒反對使用和銷售煙酒;建立精神病院、眼科醫院、結核病療養院;發展慈善事業,建立老人院和收容所;向民眾廣泛宣傳飲水殺菌、個人潔凈、食品衛生、垃圾及糞便處理等一系列現代衛生知識,引導民眾養成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推動了近代醫藥衛生在四川的傳播。疫情爆發期間,教會醫院便會發起組建社會團體,集資勸募、建立臨時病院、施診施藥施棺、購置防疫藥苗、從事防疫注射、組織臨時救護隊等。
另一方面,《華西教會新聞》,創刊于成都,1907年遷至成都。在當時也在公共衛生事業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該報刊刊載了大量的醫學方面的文章,這其中包括對瘧疾、麻風病、狂犬病、猩紅熱、霍亂等傳染性疾病的認識與防治,給大眾普及口腔健康認識以及癌癥、皮膚病的認識以及蚊蟲叮咬的防治等等。啟爾德,《華西教會新聞》主編,呼吁傳教士參與禁煙運動,協助煙民戒除煙癮。
四、影響
綜上,成都作為西方傳教士華西地區傳教中心,西方傳教士在成都建立西醫診所、西醫醫院以及西藥房,開醫療傳教事業發展迅速,西醫逐漸進去成都人民的生活之中。醫療機構的建立、醫學教育的開辦以及公共事業衛生的開展相輔相成,在成都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西方醫藥科學技術在相對落后的成都地區廣泛傳播,推動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區的西醫藥事業的發展。西醫對醫學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模式,為中國傳統的以師父授徒,或通過家傳秘制或在私塾學習的醫學教育方式提供了中醫人才培養范式。同時,醫療傳教也是一個傳播醫學知識、推動公共衛生及發展慈善事業等的系統性工程。在《成都消息》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們正在取得進步,成都的街道正在變得干凈......”但與此同時,傳統中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筆者將會在接下來繼續研究成都地區中西醫的對立與匯通。
參考文獻:
1.華西大學校辦.華西大學校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2。
2. George E. Hartwell. Granary of Heaven,Toronto:United Church of Canada,1939,Pl31-132.
3.G. H. Choa.“Heal the sick”Was Their Motto——the Protestant Medical Missionaries in China.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0,p.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