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成 張少娟 黎崇志 李向晨宇
摘要:針對貴州山地農業分散化、碎片化等種植特點,充分利用手機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聚集相同地形、相似環境、相近氣候、生態區域類別、經營主體、種植基地及栽培信息等生產要素進行集中管理、分類服務,專業指導,產供銷對接等,實現農業生產從育苗、種植、加工、供需、檢測、認證等產業鏈的數字化網絡協同管理與產業技術生態服務體系。
關鍵詞:數字農業、推廣、農業信息
貴州地貌屬于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發展貴州數字農業主要是針對貴州山地農業分散化、碎片化等種植特點,充分利用手機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聚集相同地形、相似環境、相近氣候、生態區域類別、經營主體、種植基地及栽培信息等生產要素進行集中管理、分類服務,專業指導,產供銷對接等,實現農業生產從育苗、種植、加工、供需、檢測、認證等產業鏈的數字化網絡協同管理與產業技術生態服務體系,因此發展貴州數字農業最基本的要求如下:
1.標準化
實現生產階段的農事記錄,可根據實際生產情況添加當天農事記錄,實現通過手機終端了解農事記錄的標準化管理,田間生產檔案智能化。數字農業,可將數據源源不斷地從一線生產基地上傳并存儲到云端,通過云計算分析挖掘大數據的價值,提取出優質的、標準化的種植方案,反向指導生產管理。
2.信息化
基于遙感衛星實景地圖,通過圖斑,實現用戶在線基地勾畫和信息獲取,從而收集種植基地的地理位置、面積、品種等基礎信息,可通過數據整理分析給出科學的輪種建議、預產量等,將不同地區、同一產業、分散的地塊串聯在一起,形成云端信息化的管理。
3.智能化
數字農業,可研發合理的架構,結合企業需求定制化進行數字化改造,建立各產業的云平臺,串起同一產業的基地端和企業端,實現從產到銷的智能化管理。數字農業可將所有數據匯集到云端,通過智庫分析進行計算、處理,使農民及時得到農技指導與政策指引;幫助政府管理部門及時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和農產品供求動態。
一、貴州數字農業在農民中推廣面臨的問題:
1.農民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我國農業行業高投低產,愿意從事農業的年輕人少,從農人員流動性大;農業行業從事人員大多文化教育程度低、信息化普及起步晚、導致農業生產者信息化水平低,數字農業普及難。
2.地塊分布廣、碎片化
貴州多山地和丘陵,地塊零碎、分布廣、呈碎片化趨勢;管理方式傳統,效率低,種植地塊分散,基地遠,難以形成規模化管理;溝通渠道單一,信息不暢通,管理難度大
3.山地網絡覆蓋率低
基地端基礎設施落后,部分地塊在山里無網絡信號;生產環境惡劣,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差,數字農業在部分山區使用受到限制。
二、推廣數字農業的對策及建議:
1.多方合作,政策引領數字農業發展
數字農業要興,政策是“領路人”。數字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政策制度普及化、農業補貼透明化、市場競爭有序化對于農民而言至關重要。線上補貼申請及公示不僅解決了農業補貼透明性、時效性問題,更讓農業資金挪用“插翅難逃”。讓農業補貼資金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做到惠民惠業惠萬家。
2.建立合理的產業架構,為數字農業保駕護航
數字農業要進,產業架構是“基本點”。建立“一云兩端多環節”的產業架構,有利于農業產業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一云”指數字農業云,可匯集各產業各環節的數據,并進行智庫分析和數據管理,反向指導農業生產;“兩端”指PC端和手機端,可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生態環境的數據采集需求;“多環節”指按照農業各產業的特征,實現同一產業全產業鏈的數據匯集與信息互通,打破信息不對稱的數據壁壘。
3.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建立人才隊伍
數字農業要強,人才是“壓艙石”。推動數字農業發展,需要國家制定農業人才培育政策。政府、企業、高校聯合,培養懂生產技術、懂信息化技術、有市場嗅覺的專業型、技術型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提高農民地位,增加農民收入;同時也需要制定農業人才獎勵政策,調動年輕人投身農業行業的積極性,建立人才隊伍,滿足數字農業的發展要求。
4.供需對接,解決農民銷路
數字農業要富,供需對接是“磁鐵石”。產不對銷,貨不對市,產量上不去,價格不穩定,一直是農業的痛點。數字農業可將企業和基地串聯起來,打破基地和企業之間供需的壁壘,提供全產業鏈的信息互通和大數據匯集,讓農業生產者有計劃的生產排產,解決農戶找不到買家,買家找不到貨源的困境。基地可提前發布供應信息,如供應品種、數量、供應預估時間,在采收之前聯系好買家;企業看到供應信息后即可對加工、銷售進行計劃安排,從而實現訂單式生產,提前安排生產計劃。
5.線上農業農技服務,夯實農業基礎
數字農業要穩,生產技術是“推進劑”。目前農業農技資料缺乏針對性,難以及時有效獲得專家答疑一直困擾著農民。數字農業,可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相關技術,為農民提供一個線上的農資農具采購渠道,篩選審核可信賴的、高性價比的廠家在線上直銷,減少中間環節,從而保障農資供應質量,降低種植成本。還可以打造線上專家問答功能模塊,讓農戶足不出戶,通過手機即可咨詢專家病蟲害、生產技術等農業相關問題,實現遠程“看病服務”。此外,數字農業還可以根據用戶種植作物種類、品種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境變化信息,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農技指導及預警機制。
6.建立溯源體系,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追溯
數字農業要久,綠色生態是“金鐘罩”。企業可利用數字農業云,實現從基地端到加工端的全程溯源,形成一物一碼,記錄辣椒的生長周期,實現全程可追溯,從而保障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為消費者提供綠色生態的農產品,讓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安心;消費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實現對農產品的全程溯源,做到消費有保障,安全可溯源;政府監管部門借助農產品溯源系統,可全程監控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過程,從源頭上監控食品安全,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可通過溯源系統追溯至源頭。
參考文獻:
[1]劉海啟.加快數字農業建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新動能[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12)
[2]姚峰.劉軍梅.數字農業--21世紀的新型農業模式,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年Z1期
[3]高宏存.把握數字經濟機遇,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J].農村工作通訊,2018(09)
作者簡介:黎玉成,1980.12,男,漢族,貴州,本科,高級工程師,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