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翠,焦 薇
外周留置針靜脈輸液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靜脈輸液工具[1],留置針靜脈輸液技術作為軍事護理訓練大綱一項基礎護理技術、一項艦船護理核心技術,在戰創傷救治中被廣泛使用。渡海登島作戰環境時存在光線不足、海浪洶涌等,不僅增加靜脈輸液實踐風險,甚至影響傷病員的后續治療。傳統野戰輸液訓練主要是配戴黑色棉紗重疊縫制的眼罩模擬微光環境下進行訓練[2],未針對艦船靜脈輸液進行針對性培訓,為適應艦船靜脈輸液安全管理要求,采用微光模擬組件眼鏡聯合海上模擬運動平臺模擬渡海登島作戰環境對護士進行留置針靜脈輸液培訓,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某軍隊三級醫院臨床科室護士327名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名,女性318名。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163)與觀察組(n=164)。納入標準:①在臨床護理崗位,且工作時間≥1年;②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懷孕期或哺乳期護士;②休假的護士;③仍在輪轉或進修的護士;④既有暈動病史者;⑤培訓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者。2組護士的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等基本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入組護士一般資料比較 [n(%)]
1.2 方法
1.2.1 成立培訓小組設立組長、副組長各1名,組員6名。組長負責訓練及考核方案的審核督導工作;副組長負責培訓考核方案的制訂及實施;選擇6名臨床優秀帶教教師為組員,負責培訓教學的實施。
1.2.2 培訓與考核內容2組護士均進行脫產培訓,培訓課程均設置理論培訓與操作培訓。①理論培訓:根據軍隊下發的《野戰靜脈輸液大綱》、席淑華等[3]主編的《野戰急救護理學》、國家衛生衛計委出臺的《靜脈輸液護理技術操作規范》[4]、2016年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協會頒布的《輸液治療實踐標準》[5],結合渡海登島作戰環境特點對留置針靜脈輸液的要求,以保障艦船留置針靜脈輸液安全管理為核心,形成某軍隊醫院自行制訂的《艦船留置針靜脈輸液管理》作為理論知識培訓依據及理論考核內容。②操作培訓:以《野戰靜脈輸液大綱》為依據,結合特殊環境特點,制定《艦船留置針靜脈輸液操作流程》,操作過程中采用靜脈輸液手臂為輸液模型,要求操作者降低身體重心,身體倚靠艦船上固定物品,以最大程度保持身體平衡,同時要求操作者通過視覺結合觸覺尋找血管,以完成血管定位。
對照組護士采用配戴微光模擬組件眼鏡在訓練室進行操作訓練[6];觀察組護士采用佩戴微光模擬組件眼鏡,在海上模擬運動平臺進行操作訓練。2組均同時分批次進行為期3天培訓,培訓結束后安排2組護士統一考核,采用理論考核與技能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操作考核環境設置:將海上模擬平臺放置于室外,采用半遮光布料(50%暗光度)對海上模擬運動平臺進行全范圍遮擋,以確保海上模擬運動平臺上光線遮擋程度一致,海上模擬運動平臺設置為海況等級2級,以模擬夜晚渡海登島環境,操作考核采用靜脈輸液手臂為輸液模型。
1.2.3 設置渡海登島作戰模擬環境觀察組人員需佩戴微光模擬組件眼鏡,在海上模擬運動平臺進行操作培訓。微光模擬組件眼鏡采用TR90記憶樹脂材質作為模擬組件眼鏡支架,樹脂為鏡片,模擬南方地區暗光度特點,擬定鏡片暗光度型號1~3號鏡片,暗光度由淺至深,1號鏡片暗光度為40%,2號鏡片暗光度為60%,3號鏡片暗光度為80%;海上模運動平臺由電動缸、電動機、電動機驅動器、電控操作系統、結構附件等組成??赡M船體的橫搖、縱搖和垂蕩等自由度晃動。本研究中可達到4級以下海況的訓練效果,海上模擬運動平臺的主要振動參數為:橫搖幅度±10°,縱搖幅度±7.5°,垂蕩幅度±17 cm。
1.2.4 評價指標比較2組護士理論與操作成績、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完成時間、固定完好率、輸液管路空氣發生率。

2.1 理論與操作考核成績觀察組理論考核成績與對照組比較[(86.6±5.15)分vs(87.4±3.59)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操作考核成績(86.7±4.16)分,明顯優于對照組(75.0±6.4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37(83.5%),高于對照組的113(6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留置針靜脈輸液完成情況觀察組固定完好率128(78.0%)、輸液管路空氣發生率4(2.4%)均優于對照組[99(60.7%)、15(9.2%)],觀察組留置完成時間(6.31±2.27)min少于對照組(8.58±3.76)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微光模擬組件眼鏡聯合海上模擬運動平臺訓練是提高渡海登島作戰環境靜脈輸液技能的有效方法。模擬訓練在國內外護理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發揮著重要作用[7]。我軍部分軍隊醫院編制野戰醫療隊,但其訓練內容缺乏針對性,多為戰術戰傷救治技術、野戰醫療隊的機動與部署等,幾乎未與艦船特殊環境下傷病員救護相結合[8]。信息化的現代海戰,海上醫療救護與后送過程面臨比較復雜的救援環境,如顛簸、黑暗、火炮聲、機械振動、氣象變化等不確定因素,至醫療保障人員暈船發生率高,同時給護理人員帶來靜脈輸液技術難度和巨大的心理壓力[9]。模擬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模擬艦船環境,讓護理人員適應海上特殊環境,通過反復訓練來提高靜脈輸液技術。本研究中,通過佩戴微光模擬組件眼鏡,在海上模擬運動平臺進行操作培訓,最大程度地模擬渡海登島作戰環境下,實施留置針靜脈輸液,一性穿刺成功率達到83.5%,固定完好率78.0%,輸液管路空氣發生率均較低,且均為細小氣泡,輸液管路中有無空氣作為靜脈輸液質量指標之一[10],在臨床工作中已引起護理人員的足夠重視,可能會增加一定時間成本的基礎上降低輸液管路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留置完成時間為(6.31±2.27)min,對照組留置完成時間為(8.58±3.76)min,與臨床操作相比較[11],均延長留置完成時間,考慮在光線不足、船體搖擺等多因素影響導致,觀察組操作考核成績達到(86.7±4.16)分,可較為直觀反映模擬渡海登島作戰環境訓練結果,因此,模擬仿真訓練是目前衛勤保障的重要手段[12],經反復訓練,可在艦船靜脈輸液技術中帶來益處[13]。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采用靜脈輸液手臂為輸液模型條件下,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3.5%,對照組69.3%,成績仍不是很理想,考慮為模擬渡海登島作戰特殊環境給護理人員帶來的操作干擾與心理壓力,導致穿刺失敗。其次,對照組、觀察組留置完成時間均較臨床操作延長,考慮與特殊環境下的操作流程不夠貼近實戰,因此,有效組織設置模擬環境、簡化操作流程是實戰化訓練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為題,在以練為戰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應戰場環境的技術流程,才能真正服務于軍隊衛勤保障建設。最后,模擬訓練可以提高技能水平,但改變不了醫療救援人員在真實戰場體驗下的心理壓力,在平戰時期,軍隊醫院仍需加強醫療人員心理健康評估與心理壓力訓練,以更好的適應災難救援、戰現場救護環境[14-15]。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佩戴微光模擬組件眼鏡聯合海上模擬運動平臺進行靜脈輸液技能培訓,通過高度模擬渡海登島作戰環境,并組織開展嚴格的訓練,可提高護理人員留置針靜脈輸液技能水平。雖然本研究已盡可能的貼近實戰,但海上模擬運動平臺搖擺為設定好的固定模式,真實的海上艦船顛簸程度受風向、海浪、氣候等影響是沒有規律可尋的,加之受魚腥、艦船汽油味等因素嚴重影響醫療人員的保障能力,下一步計劃將從這些方面去提高作戰環境的模擬度,為渡海登海作戰衛勤保障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