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良
缺血性腸病在臨床上相對比較少見,其發病主要是由腸壁缺血缺氧所致,好發于動脈硬化、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1]。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缺血性腸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給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尋找有效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案是目前此領域研究的重點課題[2]。目前臨床對于缺血性腸病多選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然而,由于患者年齡的特殊性,患者的年齡多偏大,基礎疾病多,導致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因此,加強對缺血性腸病影響因素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鑒于此,本文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4 例缺血性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總結缺血性腸病的臨床特征,探討影響因素,詳細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4 例缺血性腸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期體檢正常者30 例作為對照組。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研究組患者經腸鏡、CT 以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腸病,符合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制定的《老年人缺血性腸病診治中國專家建議(2011)》中缺血性腸病的診斷標準[3];②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齊全,意識清醒;③本次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研究對象及家屬愿意參加研究并簽字。
1.2.2 排除標準 ①并發慢性結腸炎、炎癥性腸病等其他腸道疾病;②病歷資料不齊全或者中途退出研究;③確診為缺血性腸病,但是不需要住院治療;④心肝腎等器官存在嚴重器質性病變;⑤精神異常,不能配合完成研究。
1.3 方法
1.3.1 一般資料的收集 收集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既往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血清相關指標,分析缺血性腸病的影響因素。
1.3.2 血清相關指標的檢測方法 ①標本收集:空腹抽取10 ml 外周靜脈血后進行離心分離,離心速度為3000 r/min,離心時間為10 min,離心分離結束后獲取血清,將血清保存在-20℃的冰箱中備用。②血常規: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商貿(中國)有限公司生產的血紅細胞分析儀(型號:DxH600)檢測患者的血紅蛋白。③生化指標:采用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的血鈣、血鉀以及乳酸脫氫酶。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缺血性腸病的單因素分析 研究組的腦血管病占比、房顫占比、糖尿病占比、體溫、心率、舒張壓、收縮壓、腹脹占比、腸梗阻占比、便血占比、彌散性腹膜炎占比、年齡、血鉀、乳酸脫氫酶均高于對照組,血紅蛋白、血鈣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缺血性腸病的單因素分析[n(%),]

表1 缺血性腸病的單因素分析[n(%),]

續表1
2.2 缺血性腸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Logistic回歸分析,腦血管病、年齡、糖尿病、高血壓是缺血性腸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缺血性腸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缺血性腸病是一種因腸系膜上或下動脈阻塞或灌注不良引起的缺血性結腸病變,臨床上多見于中老年人,相對比較少見,常表現為急性腹痛伴惡心、嘔吐、腹瀉,解暗紅色血便等癥狀[4]。缺血性腸病常好發于腸系膜上、下動脈交界的部位,如結腸脾區及直乙交界部,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常見的病因有:①血管病變;②灌注異常;③心率異常等。嚴重者可發生腸壞疽、腸穿孔及腹膜炎[5]。
臨床上認為缺血性腸病的發生同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引起腸道局部血流量減少的疾病相關,但是關于上述結論的文獻資料比較少,存在一定的爭議[6,7]。為了更好地分析誘發缺血性腸病的影響因素,本文選取54 例缺血性腸病患者進行分析。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的腦血管病占比、房顫占比、糖尿病占比、體溫、心率、舒張壓、收縮壓、腹脹占比、腸梗阻占比、便血占比、彌散性腹膜炎占比、年齡、血鉀、乳酸脫氫酶均高于對照組,血紅蛋白、血鈣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缺血性腸病的發生與心腦血管疾病有關,且缺血性腸病臨床癥狀越嚴重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占比就越高。本次研究還發現,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腦血管病、年齡、糖尿病、高血壓是缺血性腸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這與鐘春榮等[8]的研究報告結果較為一致。因此在臨床治療期間,除了注重患者腸道病情治療外,還需要結合患者的既往病史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降脂、降糖治療,通過綜合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促使患者身體盡早恢復。本次研究病例收集過程中可能存在偏差;同時,研究選入樣本較少,對研究結果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故今后仍需加大樣本容量、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證實本次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腦血管病、年齡、糖尿病、高血壓是缺血性腸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上述疾病患者臨床上易于發生缺血性腸病,在缺血性腸病的治療過程中應積極治療原發病,防止本病復發,改善預后,使患者盡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