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老年人已經成為各種疾病高發(fā)的群體,其中蛛網膜下腔動脈瘤就是主要疾病之一,瘤體壓迫或出血等都是主要表現,該病的產生主要是高血流沖擊或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造成局部動脈血管擴張所致[1]。患者的死亡風險較高,要及時治療,在臨床中以往都是進行神經外科開顱夾閉治療,異常擴張的動脈血管假夾閉后,能避免再出血;不過手術存在很多不足,如:需要開顱,會帶來較大的創(chuàng)傷,還容易損傷神經功能,影響術后恢復效果[2]。經過長期研究以及醫(yī)療技術和材料的發(fā)展,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術被應用到臨床中,能讓破裂的動脈瘤得到更有效的處置,最大程度減少并發(fā)癥。本院為了掌握該治療方法與傳統(tǒng)方法在應用效果上的差異,篩選出2019 年1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4 例患者進行了本次對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4 例老年蛛網膜下腔動脈瘤患者,采用數字標注法將其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47 例。A 組患者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71.25±6.53)歲;女23 例、男24 例;瘤體所處部位:7 例椎基底動脈、10 例大腦中動脈、16 例大腦前動脈、14 例中前交通動脈。B 組患者年齡62~83 歲,平均年齡(71.08±6.42)歲;女22 例、男25 例;瘤體所處部位:6 例椎基底動脈、9 例大腦中動脈、17 例大腦前動脈、15 例中前交通動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并經過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經過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腦脊液、腦部CT 等檢查確診;年齡≥60 歲;預計生存期>6 個月;研究經過患者和家屬同意。
1.2.2 排除標準 合并腦積水者;伴隨全身惡性腫瘤者;顱內壓升高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A 組 實施血管內彈簧圈栓塞治療,手術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見效后進行適量的肝素化處理,根據腦血管造影檢查結果,評估動脈瘤的大小、直徑;將微導管合理的植入動脈瘤中,避免刺破管壁或瘤體;并根據動脈瘤的實際情況,確定微導管所處部位,將合適規(guī)格的彈簧圈送至目標部位;解脫裝置的正極連接到金屬彈簧圈裸露處,負極連接經皮穿刺鋼針,對基礎參數做調整,包括電流、電壓等;將彈簧圈解脫出來實現填塞,在透視輔助下撤出微導管。手術結束對各項生命指征做密切監(jiān)測,患者嚴格臥床休息24 h,穿刺部位進行壓迫,并使用低分子肝素、尼莫地平以及抗感染等藥物。
1.3.2 B 組 實施神經外科開顱夾閉治療,采取全身麻醉方式,通過血管多普勒超聲全面探查顱內動脈、動脈瘤等具體情況,如果形成血腫首先將其切除,確定動脈瘤所處部位后,開放鞍上池、側裂池;手術入路以患者具體的情況為參考,基點入路在大腦前中動脈、前后交通經翼點;枕旁正中或正中為循環(huán)手術入路,皮瓣或骨瓣分離去除,硬腦膜暴露出來,在顯微鏡下對腦血管結構做探查,將動脈瘤徑分離開,確定夾閉位置,盡可能的阻斷瘤頸周圍穿支動脈;結合瘤徑寬窄、長短,使用相應的瘤夾夾閉動脈瘤;手術中對各項生命指征做密切監(jiān)測,做好出血處理,逐層關閉切口,術后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NIHSS 評分、手術后近期療效、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采用NIHSS 對患者神經功能情況做判定,最高35 分說明神經功能嚴重缺損,最低0 分說明神經功能正常[3]。②評估患者手術治療的近期療效,首先使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做測評,根據分值分為四種狀態(tài):2 分(植物生存):無意識反應,只存在眨眼或呼吸等基本動作;3 分(重度殘疾):意識尚存,但是有感覺或語言功能障礙,完全不能生活自理;4 分(中度殘疾):能自由活動,部分生活能自理,存在輕度的共濟失調或神經麻痹;5 分(病情恢復):能完全生活自理,生命體征恢復正常,無各種臨床癥狀[4]。總有效率=(中度殘疾+病情恢復)/總例數×100%。③手術相關并發(fā)癥情況包括局灶性神經功能降低、腦血管痙攣、再出血、腦積水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NIHSS 評分比較 手術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較手術前降低,且A 組降低程度更大,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B 組手術后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后近期療效比較 A 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B 組的82.9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后近期療效比較[n(%)]
2.3 兩組患者手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A 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51%低于B 組的23.4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當腦動脈血管壁壓力升高、存在先天性缺陷或是顱內動脈異常擴大時,都會引發(fā)蛛網膜下腔動脈瘤,老年患者居多[5]。有調查發(fā)現,75%~80%的患者會因為瘤體破裂而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中70%左右的患者會因此死亡,即使存活也預后不良,如果能選用合理的治療措施則可以最大程度優(yōu)化治療結局[6]。
常規(guī)的神經外科治療方法是開顱夾閉,能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不過在手術中非常容易損傷局部血管組織,還會與腦組織直接產生接觸,損傷神經功能,也容易引發(fā)顱內感染,降低內分泌系統(tǒng)或免疫系統(tǒng)功能,影響術后恢復效果[7]。而作為新型手術措施,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術能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帶來的不良刺激,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避免再次出血[8];另外,彈簧圈填塞到瘤囊中,可以將瘤內血流阻斷,促使血栓機化、瘤頸內膜化,達到預期治療效果[9];此外,因為血管中的積血長時間暴露是產生血管痙攣的主要因素,而血管內彈簧圈栓塞手術能讓積血持續(xù)引流,縮短積血吸收時間,也就能有效降低血管痙攣率[10];不過該手術所需的費用相對較高,部分患者不能承擔,所以應用中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妥善選用。
本次研究中,手術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均較手術前降低,且A 組降低程度更大,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B 組的82.9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 組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51%低于B 組的23.4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術能更好的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降低殘疾程度,最大程度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開顱夾閉術需要在顱骨鉆孔,讓動脈瘤充分暴露后再夾閉,與血管內彈簧圈栓塞術相比較,會產生更大的創(chuàng)傷,容易損傷腦神經;而血管內彈簧圈栓塞不僅創(chuàng)傷小,還能讓動脈瘤血液循環(huán)被孤立,避免再出血,所以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效果好,并發(fā)癥少,殘疾風險低。
綜上所述,與神經外科開顱夾閉治療相比較,老年蛛網膜下腔動脈瘤患者采用血管內彈簧圈栓塞治療能獲得更好的手術效果,最大程度優(yōu)化預后,值得深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