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娟 李鵬
自2012 年ESC/ACC 指南[1]提出以左心室射血分數作為心衰分類標準,隨后2016 年ESC 指南[2]將心衰按射血分數分為射血分數減低型心衰(HFrEF)、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及射血分數中間值心衰(HFmEF)。HFpEF 是指射血分數≥50%,但有癥狀和(或)體征的心衰。HFpEF既往又稱舒張性心衰,其發病率不斷增加,可達心衰總數的50%,而診斷常有一定困難,易漏診,臨床危害大。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心衰合并房顫的發生率約為30%。其病死率及血栓栓塞的發生率均較單一房顫或心衰者更大,預后更差[3]。近年來,血漿BNP 在急性心衰及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患者中顯著升高,并可作為心衰診斷、治療療效及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指標[4,5]。然而,目前關于HFpEF 合并房顫患者血漿BNP 水平的報道較少,亦較少研究BNP 與心房內徑的關系。本研究探討HFpEF 合并房顫患者血漿BNP 水平,并觀察聯合左房內徑(left atrial diameter,LAD)提高診斷及治療療效評估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老年科收治的220 例HFpEF 患者,根據心電圖診斷結果分為房顫組(94 例)及竇性心律組(126 例),房顫組根據病史及動態心電圖結果分為陣發性房顫組(21 例)及持續性房顫組(73 例);同期選取100 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患者均參照《2018 年中國心衰診斷與治療指南》[6]及2020 年ESC 房顫診斷及管理指南[7],符合房顫及HFpEF 的定義和診斷標準。排除嚴重肝腎功能損害、重癥感染、嚴重瓣膜病變、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腫瘤及檢查資料不全等患者。各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1 各組一般資料比較[,n(%)]
注:各組比較,P>0.05;1 mm Hg=0.133 kPa;BMI:體質量指數;Cr:肌酐;BUN:尿素氮;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總膽固醇
1.2 方法 經電子病案系統調取入選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BNP 等,以及常規心電圖或24 h 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①血漿BNP 檢測:所有研究對象于清晨抽取靜脈血放入抗凝管,靜置30 min,30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漿BNP 水平。②心臟彩超檢查:所有研究對象入院后進行心臟彩超檢查,測量并記錄LAD、LVEDd 等參數,得出LVEF。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BNP、LVEF、LAD、LVEDd;分析HFpEF 合并房顫患者血漿BNP 水平與LAD 的相關性,BNP、LAD 診斷HFpEF 合并房顫患者的價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價BNP 和LAD 診斷HFpEF 合并房顫的價值。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BNP、LVEF、LAD、LVEDd 比較 持續性房顫組BNP 水平高于陣發性房顫組、竇性心律組、對照組,陣發性房顫組高于竇性心律組、對照組,竇性心律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持續性房顫組LVEF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陣發性房顫組、竇性心律組、對照組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持續性房顫組LAD長于陣發性房顫組、竇性心律組、對照組,陣發性房顫組長于竇性心律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竇性心律組和對照組LA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LVED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組BNP、LVEF、LAD、LVEDd 比較()

表2 各組BNP、LVEF、LAD、LVEDd 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竇性心律組比較,bP<0.05;與陣發房顫組比較,cP<0.05
2.2 HFpEF 合并房顫患者血漿BNP 水平與LAD 的相關性 HFpEF 合并房顫患者血漿BNP 水平與LAD 呈正相關(r=0.66,P<0.05)。
2.3 BNP、LAD 診斷HFpEF 合并房顫患者的價值 LAD 診斷HFpEF 合并房顫的AUC 為0.656[95%CI=(0.591,0.721),P<0.05];血漿BNP 診斷HFpEF 合并房顫的AUC 為0.977[95%CI=(0.965,0.989),P<0.05]。
隨著心衰診斷標準的完善,臨床發現半數以上的心衰為射血分數保留型[8]。心衰和房顫通常共存,研究發現約有1/3 的HFpEF 患者伴有房顫[9]。
本研究納入了220 例HFpEF 患者,按有無房顫分為房顫組及竇性心律組,房顫組根據病史及動態心電圖結果分為陣發性房顫及持續性房顫組。結果發現,竇性心律組血漿BNP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竇性心律組和對照組LA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認知一致。HFpEF 合并房顫患者較心衰合并竇性心律患者BNP 明顯升高,LAD 亦顯著延長。不同類型房顫對BNP 的影響亦不同,本研究發現持續性房顫較陣發性房顫患者BNP 升高更明顯,左房擴大更顯著。通過相關分析及ROC 曲線發現,HFpEF 合并房顫患者血漿BNP 水平與LAD 呈正相關(r=0.66,P<0.05)。兩者對HEpEF 合并房顫患者的診斷均有積極的臨床價值。國內外研究發現,房顫患者BNP 明顯高于竇性心律者,且BNP 的升高與左房大小相關,并與房顫的發生、發展相關[10]。BNP 的升高與房顫的持續時間相關,在持續性及永久性房顫中BNP升高更顯著[11],且與心腦血管并發癥等不良預后及死亡率相關[12]。Patton 等[13]分別檢測了右房及右室的靜脈血,發現右房的冠狀靜脈竇處的靜脈血漿BNP 水較右室靜脈血高,提示心房亦分泌BNP,可能與心房受機械牽張及心房容量負荷增大所致。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并且也解釋了在本研究中,血漿BNP 在左房增大的房顫患者中明顯升高,且持續性房顫較陣發性房顫升高更顯著。本研究發現HFpEF 合并持續性房顫患者的血漿BNP 最高,且與LAD 呈正相關。與Z?greanu等[14]的研究結論一致,該研究包括101 例HFpEF 患者,其中房顫組49 例,竇律組52 例,發現房顫組BNP 較竇律組明顯升高,且與左房大小呈正相關。因此,BNP 與心衰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左房擴大為房顫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且與房顫的發生互為因果,對房顫的治療效果、預后及并發癥均有影響。
總之,用血漿BNP 聯合LAD 檢查作為HFpEF 合并房顫的診斷及評估預后的指標,以期提高診斷率,指導預后。由于本研究是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期待將來更大樣本研究進一步進行具體機制及臨床價值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