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在臨床上,原發性肝癌是一種相對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該腫瘤疾病的病死率相對比胃癌及食道癌等惡性腫瘤疾病并無顯著差異。有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肝癌死亡的病例數在全球肝癌病死率中約占45%;而在原發性肝癌中,肝細胞癌占據非常高的比例,已經成為了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因素之一[1,2]。而由于肝癌細胞一般具有一定的隱匿性,這就導致很多患者在病發初期并未出現明顯的癥狀,而且大部分患者在有相關癥狀表現出來后已發展到了肝癌中晚期階段,延誤了最佳的臨床治療時機。因而對于肝細胞癌患者而言,及早診斷并予以治療干預十分重要。現階段針對該病癥的診斷一般以CT、MR 等影像學手段為主,故本次研究主要對比觀察在肝細胞癌的臨床診斷中,應用CT 及MR 的診斷結果,以期為提升肝細胞癌的臨床診斷準確率提供參考,具體研究內容及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7 月~2020 年7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經臨床病理學診斷為肝細胞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男女比例為19∶17;年齡49~76 歲,平均年齡(61.25±4.93)歲。納入標準:①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為肝細胞癌癥患者;②無CT 及MR 檢查相關禁忌證患者;③本次研究內容已經得到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④參與此次研究患者均對研究項目知情,自愿加入。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腫瘤細胞出現明顯遠端轉移者;③不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者;④臨床資料有缺失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CT 及MR 檢查。
1.2.1 CT 檢查 ①檢查儀器為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AS 64 排CT 掃描儀;②檢查前需囑咐患者禁食6 h,且需在進行掃描前的30 min 予以清水500 ml口服;③對憋尿患者的肝區進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在行增強掃描時,需經壓力注射團注法,經患者肘靜脈為其注射濃度為350 mgI/ml 的非離子型對比劑,注射速率需控制在3~4 ml/s;注射劑量一般以1.5 ml/kg為標準;在具體掃描中需確保動脈期30 s、靜脈期70 s,并設置延遲期3~4 min。
1.2.2 MR 檢查 ①使用的檢查儀器為本院現有MR檢查儀器;②在患者入院后需指導其取仰臥位接受檢查,具體掃描區域為膈頂到雙腎下極;掃描中需設置儀器層厚為3 mm;矩陣為256×256;層間距為0.3 mm;在強化掃描中需采用高壓注射器為患者注入對比劑,注射流率需控制為2.5 ml/s,同時為患者行矢、冠狀、軸位掃描,掃描中需確保靜脈期為65~75 s,動脈期時間延遲20~25 s,并設置延遲期為4 min。
1.3 觀察指標 比較CT 及MR 對病灶檢出數、陽性檢出率以及對不同直徑病灶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T 及MR 對病灶檢出數及陽性檢出率比較 MR對肝內病灶檢出(2.8±0.6)個、肝外病灶檢出(2.3±0.5)個均多于CT 的(2.1±0.5)、(1.4±0.4)個,對肝內病灶陽性檢出率87.50%、肝外病灶陽性檢出率54.17%均高于CT 的70.83%、33.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T 及MR 對病灶檢出數及陽性檢出率比較[,n(%),n=72]
注:與CT 比較,aP<0.05
2.2 CT 及MRI 對不同直徑病灶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在手術檢查中共發現72 例患者存在病灶106 個,其中,<1 cm 的病灶數量為27 個,介于1~3 cm 的病灶數量為36 個,>3 cm 的病灶數量為43 個。基于這一診斷金標準,MR 對直徑<1 cm 病灶的診斷準確率85.19%高于CT 診斷的59.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種診斷方式對1~3 cm 及>3 cm 的病灶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CT 及MRI 對不同直徑病灶的診斷準確率比較[個(%)]
在臨床上,原發性肝癌指的主要是在患者的肝細胞,或是在其肝內膽管細胞中發生的一種惡性腫瘤,該病癥的發生率及病死率都相對較高,而且在病發初期均具有較強的隱匿性,很多患者在患病早期并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與體征,因而在其確診時往往已經處于中晚期階段,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既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也降低了患者的遠期生存率,對其生存質量及預后均存在不利影響[3,4]。因而針對該病癥患者而言,及早診斷鑒別疾病,進而此案去有效的治療措施加以干預十分重要,這也是促進患者生存率提升,改善預后的有效途徑之一。目前針對該病癥的臨診斷一般以CT 及MR 影像學檢查為主,且這兩種檢查方式均具有較好的診斷準確率,其臨床應用也較為普遍。
在本次研究中為了進一步探究在肝細胞癌診斷中應用CT 及MR 影像學檢查的診斷效果,診斷本組納入患者均實施了CT 及MR 影像學檢查,經診斷檢查后可以發現,MR 對肝內病灶檢出(2.8±0.6)個、肝外病灶檢出(2.3±0.5)個均多于CT 的(2.1±0.5)、(1.4±0.4)個,對肝內病灶陽性檢出率87.50%、肝外病灶陽性檢出率54.17%均高于CT 的70.83%、33.33%,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MR 對直徑<1 cm 病灶的診斷準確率85.19%高于CT 診斷的59.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種診斷方式對1~3 cm及>3 cm 的病灶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該研究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可以發現,在MR 檢查中,往往能夠以多方位、多層面的掃描后呈現出病灶攝影結果,且具有較高的組織分辨率,因而其提升的診斷信息也更為全面、準確。另外,該掃描技術對對比劑的敏感行更強,因而在較小病灶的檢出方面存在顯著優勢。在現階段臨床診斷技術不斷進步的發展中,由于影像學檢查具有更高的精密度也能夠較快將組織病變的情況反應出來,因而在臨床上多會采用CT 及MR 檢查來對肝細胞癌進行診斷,但由于這二者之間的工作原理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其診斷靈敏度也具有一定的不同。一般來說,在CT 掃描中能夠較為全面的窺見患者的肝臟全貌,并將腫瘤與肝門膽管、大血管之間的關系有效的呈現出來,其掃描時多采用容積方式,因而也具有較快的掃描速度,臨床應用也十分廣泛[5]。
從疾病角度來看,肝細胞癌屬于原發性肝癌中比較常見且多發的一種,該病癥多起源于肝硬化,且大部分肝細胞癌患者均存為肝動脈供血,因而在其CT 掃描中,通過注入適量的對比劑,就可以在動脈期進行快速掃描,從而將肝癌腫塊強化顯示出來,得出數據結果[6]。但在肝細胞癌患者行CT 檢查時,一般無法對無強化的低密度區進行診斷,因而存在一定的診斷局限性,易出現誤診。與之相比,MR 則應用多序列掃描,能夠更為清晰的顯示病灶內部的脂肪變性情況,而且該掃描技術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對小血管瘤以及小肝癌加以鑒別,更加全面的將患者的肝臟實際情況反應出來,一般不需要進行延遲掃描。在MR 增強掃描中,其圖像清晰度及對比度也得到了更為顯著的提升,可進一步呈現出患者的靜脈瘤栓、腫瘤周圍水腫情況。而且在該檢查中由于能夠對信號的強弱變化進行顯示,也能進一步分析肝細胞癌的形態改變特點,充分顯示其鄰近血管侵犯現象,有利于提升其診斷敏感性。另外,由于MR 影像檢查在成像時無放射線,所以對人體的傷害也更小,應用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在肝細胞癌的臨床診斷中,應用MR 影像學檢查較CT 檢查診斷準確率更高,且安全性更理想,值得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