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飛
高血壓即血管中血液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高于正常值的現象,當前尚未完全明確其發生機制,多認為可能關聯于不良生活行為與遺傳等因素。研究稱高血壓的誘因為精神長期緊張狀態、肥胖、體力活動不足、超重等,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胸悶不適及頭部脹痛等[1]。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缺血性心臟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后引起管腔閉塞或狹窄后導致心肌細胞處于缺氧缺血及壞死狀態,資料稱其獨立危險因素為吸煙、高血壓、超重、糖尿病及肥胖等,主要癥狀為呼吸短促、胸痛及胸部壓迫感等[2]。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為心內科發生率較高的一類合并癥,二者可互相作用并構成惡性循環,當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多采取綜合對癥治療,但療效欠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屬于復方制劑,由3-羥基-3-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競爭性抑制劑與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組成,可有效調節血壓、血脂水平。為探討該藥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療效,現選取本院收治的患者86 例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遼寧省建昌縣人民醫院二部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6 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高血壓均與《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診斷標準相符,冠心病均與《內科學》中診斷標準相符并經心電圖檢查確診;②SBP≥140 mm Hg 和(或)DBP≥90 mm Hg,每周心絞痛發作次數>3 次;③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③繼發性高血壓者或心肌梗死者;④意識障礙或精神病史者;⑤合并甲狀腺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及傳染性疾病者。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齡37~65 歲,平均年齡(48.2±6.5)歲;高血壓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5.1±2.0)年;冠心病病程1~8 年,平均病程(3.5±1.6)年。觀察組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齡35~64 歲,平均年齡(47.1±6.1)歲,高血壓病程2.5~10.0 年,平均病程(4.5±1.9)年;冠心病病程1.5~9.0 年,平均病程(3.8±1.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常規對癥支持療法,對照組基于此口服20 mg/d 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觀察組口服20 mg/d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Pfizer Manufacturing Deutschland GmbH,國藥準字J20130030),兩組療程均為8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以及治療前后血壓與心功能指標。①臨床療效:依據心電圖與治療前后血壓檢測結果評估兩組臨床療效:血壓恢復至正常水平或SBP 降低>20 mm Hg,DBP 降低>10 mm Hg,靜息狀態下心電圖檢查無異常判定為顯效;SBP 降低<20 mm Hg,DBP 降低<10 mm Hg,靜息狀態下心電圖檢查顯示ST 段回升幅度>0.05 mV,T 波變淺幅度>50%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判定為有效;血壓與心電圖檢查均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加重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心功能: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空腹狀態下靜脈血,離心處理后取血清檢測兩組Apelin 與cTnT。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19例,無效4 例,總有效率為90.7%;對照組顯效14 例,有效18 例,無效11 例,總有效率為74.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0.7%高于對照組的7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57,P=0.047<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與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SBP、DBP、cTnT 及Apelin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BP、DBP、cTnT、Apelin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SBP、DBP、cTnT、Apelin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與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與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作為心腦血管常見疾病,高血壓與冠心病的發生率均處于較高水平且逐漸年輕化。血壓水平上升會導致內皮細胞受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研究稱多因素分析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后發現年齡、血小板分布寬度、吸煙、血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與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均為獨立危險因素[3]。年齡增大會降低動脈順應性,增加硬度后引起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病,屬于不可控因子。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高血壓不良心血管事件誘因中吸煙為獨立危險因素,原因在于吸煙可將AD-AMT7 基因表達上調后加快冠脈平滑肌增殖速度,將冠心病發生風險增加,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者高血壓并發冠心病的風險高出1 倍[4]。血小板活化后會相互粘附于內皮細胞,釋放炎癥因子并促進白細胞活化與聚集,引起局部炎癥反應后將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加快。而臨床研究證實血尿酸為冠脈病變獨立危險因素[5],高血壓會降低腎血流量后損傷腎臟功能與結構,升高血尿酸水平,當其存在形式為最大溶解度且水平升高時會將尿酸結晶析出并在血管壁上沉積,導致血管內皮直接受損后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因此機體處于長期高血壓狀態時會將血流阻力增加,血管內脂質成分堆積后引起冠脈粥樣硬化,將冠心病發生風險增加;且冠心病多存在血脂代謝異常伴隨癥,膽固醇水平較高會引起冠脈管腔狹窄與粥樣硬化,增加血管壓迫后升高血壓水平。因此臨床十分關注如何降低血壓并對血脂進行調整,改善心功能后減輕患者病情。
以往臨床多采用阿托伐他汀鈣片或氨氯地平單藥治療,但研究證實效果欠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則為兩種藥物的復合劑,故而可協同增效。其中氨氯地平為二氫吡啶類藥物,屬于鈣拮抗劑,可高度選擇血管,將全身與冠脈與血管有效舒張,將血管流量增加后有效降低血壓水平。阿托伐他汀鈣則屬于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人工合成自羥甲戊二酰輔酶A,主要作用機制為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的途徑后有效降低血脂水平,研究稱可將血漿總膽固醇水平與脂蛋白水平降低,防止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故而阿托伐他汀鈣片對高脂血癥有較好效果,可將血液中可溶性P-選擇素含量明顯降低,為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保護。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為目前首個可有效治療高血壓與高膽固醇學血液系統疾病的復方制劑,有較強的血管選擇性,將冠脈血流量明顯增加,并將血脂與血壓水平降低,減輕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在治療心絞痛、高血壓等方面有重要價值。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BP、DBP、cTnT、Apelin 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SBP、DBP、cTnT、Apelin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麥永東等[1]報道相近。其中Apelin 為特異性內源配體,隸屬于血管緊張素受體相關蛋白,可對外周與中樞心血管系統予以調節,并有效調控血壓。cTnT 為臨床評估心肌功能的常用指標,一旦心肌細胞處于缺氧缺血狀態會快速釋放入血,故而較早出現于循環血中且持續時間長。
綜上所述,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可有效降低血壓水平并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