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娟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情況嚴重時會危及生命[1]。隨著冠心病發病率逐漸增加,其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受關注,常規西醫療法可以促進短時間內病情得到緩解,但后期容易復發,而且西醫藥物服用后的副作用相對大,很大程度上導致患者的出現服藥依從性的問題,因此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2]。隨著中醫學理論在臨床上的廣泛推廣運用,中醫治療冠心病的價值日益凸顯,且能根據患者不同的中醫分型實施加減療法,鑒于此,為了分析炙甘草湯加減療法對冠心病氣陰兩虛型房性期前收縮的效果。本次研究選擇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接受治療的90 例冠心病氣陰兩虛型房性期前收縮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并給予不同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先將具體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進行總結,并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接受治療的90 例冠心病氣陰兩虛型房性期前收縮患者,采用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 例。觀察組男21 例,女24 例;年齡45~70 歲,平均年齡(57.41±4.20)歲;病程2~6 年,平均病程(3.45±1.55)年。對照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43~71 歲,平均年齡(57.75±4.92)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14±0.8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達到相關診斷的標準;②各項肝功能正常;④家屬都同意在知情書上簽字。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疾病,近期服用其他藥物;②用藥依從性相對差,無法按時服藥;③有藥物過敏史;④晚期冠心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性的西藥治療,服用藥物厄貝沙坦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100 mg/d,用藥期間監生命體征等變化,并據根據具體的狀況調整用藥的劑量,目標劑量為150~200 mg/d,持續用藥14 d。觀察組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炙甘草湯加減療法,組方成分:炙甘草15 g,桂枝9 g,生姜10 g,黨參15 g,生地黃45 g,阿膠15 g,麥門冬8 g,火麻仁11 g,大棗5 顆。睡眠不佳的患者加合歡皮8 g,酸棗仁10 g;心神不寧且多汗的患者,可加牡蠣11 g、遠志10 g,棗仁10 g,龍骨11 g;心虛患者者加茯苓10 g,柏子仁5 g;排尿少的患者加茯苓11 g,葶藶子14 g;心血瘀阻頭暈想吐的患者加菊花6 g,川芎7 g,丹參12 g,紅花9 g。上述藥物以清水浸泡后煎煮留汁300 ml 左右,每天分早、中、晚各溫服1 次,100 ml/次,1 劑/d,持續治療14 d。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避免劇烈運動。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積分、復發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 個等級,其中顯效:病癥基本全部消失;有效:病癥很大程度上改善;無效:病癥沒有緩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中醫證候積分:主癥:胸悶、心悸項指標滿分6 分,次癥:頭暈、乏力,每項指標滿分為3 分,嚴重程度與分值成正比。③治療4 個月后,隨訪調查患者的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中醫癥候積分為(20.76±2.47)分,治療后為(7.42±2.46)分;對照組治療前的中醫癥候積分為(20.32±2.97)分,治療后為(10.58±3.68)分。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中復發2 例,復發率是4.44%,對照組中復發8 例,復發率是17.78%,觀察組復發率高于觀察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心病的病程較長,患者的心律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長期影響會導致患者的人體機不能正常的運行,其身心健康會嚴重受損,使患者和家屬的心理負擔加重,從而生活的質量也隨之降低[3,4]。“氣陰兩虛型房性期前收縮”為西醫病名,結合在臨床上觀察到的患者癥狀,確定其與中醫里心悸這一疾病的癥狀表現相同,其發病的主要因素是:外邪入侵體內、患者自身生活習慣不規律、情緒不高等影響體內氣血的運行,從而使人體的心臟部位氣血不足被瘀血堵住,這些都是癥狀都是虛實之癥[5]。氣陰兩虛型房性期前收縮是臨床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會出現心慌不安、胸悶、乏力、自覺心跳停搏感等癥狀。當代中醫學認為,炙甘草湯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心慌不安、胸悶、乏力、氣血不足的狀況,促進血液循環,供應血液的作用被充分發揮,使人體內的心血管道路逐漸暢通,并且可以結合中醫學上的辨證理論,對于患者出現的不同狀況,醫生可以在處方上適當的加減,使藥效發揮到最佳狀態,并且藥效也相對持久[6-8]。
本此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78%高于對照組的82.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復發率高于觀察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表明炙甘草湯加減法可以有效治療冠心病氣陰兩虛型房性期前收縮,而且患者后期的復發率也比較低。這主要歸咎于炙甘草湯中的黨參和大棗可以補氣活血,軟化血管,丹參可以安寧心神,麥冬、阿膠相互作用,可以起到養血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心率[9,10];桂枝舒經通脈,生地黃滋養心血,甘草能夠健脾補氣以及對心臟起到養護的作用[11]。本研究中對于患者的治療,沒有遵循藥物的定量定性,而是結合中醫理論,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不斷滿足患者及其家屬的合理性需求,應用炙甘草湯方加減的方式予以適當的調整,以便發揮炙甘草湯的最大作用,使治療的效果達到最佳[12]。
綜上所述,采用炙甘草湯加減療法對冠心病氣陰兩虛型房性期前收縮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復發率也相對低。因此,炙甘草湯加減療法有較高的醫用價值,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