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潰瘍性結腸炎作為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是一種發病原因不明確的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性腸病,在青壯年中比較多發,在消化系統中也是一種經常發生的病癥,患者一般會相繼出現一些臨床癥狀,比如反復腹痛、黏液膿血便等癥狀,大部分病變會發生在大腸黏膜或黏膜下層的位置[1]。此類疾病一般病程也很長,還容易出現病情反復的情況,如果治療不及時,還有可能會并發腸出血、中毒性巨結腸等情況,更嚴重者還會引發胃腸癌的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帶來嚴重壓力[2]。目前,在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所應用的治療手段有很多,西醫一般選用美沙拉嗪腸溶片進行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是對改善患者的癥狀及血液指標效果不為理想,導致整體治療效果不佳。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便血、下痢等范疇,大多疾病分型都屬于大腸濕熱性,根據患者的辨證情況選擇合適的中藥治療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炎性指標,提高臨床療效有很大的幫助[3]。基于此,本文選取了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82 例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針對中藥清熱利濕方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的治療效果展開討論,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82 例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1 例。其中對照組男21 例,女20 例,年齡18~69 歲,平均年齡(39.28±9.91)歲;研究組男21 例,女20 例,年齡18~69 歲,平均年齡(39.55±9.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臨床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脈滑等癥狀;③對本次實驗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4]。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結腸惡性腫瘤患者;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③精神障礙、無法溝通患者;④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患者;⑤哺乳期及妊娠期婦女[5]。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應用美沙拉嗪腸溶片(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80148,規格:0.25 g/片)進行治療,4 次/d,4 片/次。
1.3.2 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中藥清熱利濕方進行治療,藥方為:芍藥、白頭翁、敗醬草、馬齒莧各12 g,黃芩、黃柏各15 g,薏苡仁、黃芪、木香、蒼術各9 g,炙甘草、石榴皮各6 g,用水煎服,1 劑/d,2 次/d,分為早晚2 次餐后服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中醫證候評分,將患者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分為4 級,重度為6 分,中度為4 分,輕度為2 分,無癥狀為0 分,積分越低,治療效果越好。②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痊愈:患者中醫癥狀及體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超過95%;顯效:患者中醫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在70%~94%;有效:患者中醫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證候積分減少在30%~6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越高,治療效果越好。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液相關指標變化,CRP、PCT、ESR 數值越低,治療效果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中醫癥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血液指標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CRP、PCT、ES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RP、PCT、ESR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血液指標變化比較(,d)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血液指標變化比較(,d)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的部位經常會發生于患者的直腸或是乙狀結腸。若對病情沒有較好的控制,甚至可以會延伸到降結腸,威脅患者的健康。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不斷進步和創新,我國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方法也在不斷探索中[6]。潰瘍性結腸炎也是引起大腸癌的主要因素,患有此病的人群也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近幾年,這種病癥的發病率明顯出現上升的趨勢,有數據統計,每年增長率約有4%,而且普遍發生在男性群體中,其發病原因可能和炎癥因子出現不平衡、免疫發生異常有關。除了以上觀點,患有此病的患者在血液成分和血流變上的變化、感染等,會帶來很多并發癥,比如血栓、腸黏膜糜爛等情況[7]。
目前臨床西醫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最常應用的就是糖皮質激素類、氨基水楊酸及柳氮磺吡啶等藥物,在加上手術治療與生物療法等,其中美沙拉嗪腸溶片屬于一種新型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具有較好的抗炎功效,針對潰瘍性性結腸炎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單獨應用此類藥物治療起效比較慢,治療效果欠佳[8]。中醫將潰瘍性結腸炎歸為下痢、泄瀉等范疇之內,在疾病加重期的病機為濕熱困脾、郁久化熱、濕熱蘊結大腸,導致患者出現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膿血便等諸多臨床癥狀[9]。針對此類疾病大多是清熱解毒、利濕止痢為主要治療原則,本文中選用的清熱利濕方主要是由芍藥湯于白頭翁湯加減制成,芍藥湯主要功效為調和氣血、清熱燥濕,白頭翁的主要功效為涼血止痢、清熱解毒。兩種藥物聯合用應用是治痢的良方。要方中芍藥具有養血、調暢氣機之功效,黃芩、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之功效;白頭翁與馬齒莧具有去瘀止痛、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蒼術、薏苡仁具有健脾滲濕之功效;石榴皮有良好的止瀉中小;黃芪具有托毒生肌、補氣生清之功效;厚樸可燥濕行氣;木香可行氣止痛;炙甘草有較好的調和作用。多種中藥聯合配伍,具有解毒利濕、止痢、涼血、調和氣血的作用[10]。本文中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是選用重要清熱利濕方與美沙拉嗪腸溶片聯合治療,治療后,研究組中醫癥候評分(5.32±1.13)分低于對照組的(6.68±2.3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照組的78.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RP、PCT、ESR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清熱利濕方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效果十分顯著,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其療效好于單純應用美沙拉嗪腸溶片進行治療的患者。
綜上所述,大腸濕熱型潰瘍性患者應用中藥清熱利濕方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血液指標,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