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艷,余婷,黃偉珍
(1.豐城市中醫院心腦血管科,江西宜春 331100;2.豐城市中醫院腎病內分泌科,江西宜春 331100;3.豐城市橋東中心衛生院,江西宜春 331100)
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臨床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中最常見的致死因素為心源性猝死,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1]。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等,臨床治療以藥物為主,胺碘酮是最常應用的治療藥物之一。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川芎嗪注射液聯合胺碘酮治療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8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19例,女20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48.67±4.81)歲。觀察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39~66歲,平均年齡(49.13±4.96)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悶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心功能NYHA分級為Ⅱ~Ⅳ級。排除標準:伴房室阻滯、心動過緩等疾病;合并智力、聽力、視力障礙;用藥依從性不高;對川芎嗪注射液、胺碘酮藥物成分不耐受。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基礎治療,包括強心、利尿等,治療期間需定期檢測患者心電圖狀況,每天進行超聲心電圖檢測,并維持低流量吸氧和酸堿平衡,若患者生命質量不佳,需給予電解質補充,在確保其酸堿功能平衡的前提下用藥。對照組接受胺碘酮治療,采用信誼鹽酸胺碘酮片(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872,規格:0.2 g×12 s),每次0.4~0.6 g,每天2~3次,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可減至每次0.2 g,每天2次;若療效不佳,可增加劑量為每天0.6~1.2 g,每天3次,持續治療2周后,結合醫囑逐漸改為每天0.2~0.4 g。1個療程10 d,持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療,采用鹽酸川芎嗪注射液(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479,規格:2 mL:40 mg),將其稀釋于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隨后給予靜脈推注,每天1次,1個療程10 d,持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數(LEVF)、心率(HR)及QT離散度(QTd)。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未見相關并發癥影響,心率水平恢復正常,為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明顯差異,為無效。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心率過緩、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異常。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生命質量評分,通過自制生命質量評分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生命質量,分值范圍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命質量越理想。比較兩組給藥控制率,包括首次給藥控制率、二次給藥控制率、首日控制率、72 h控制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LEVF、HR、QTd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LEVF、HR、QT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LEV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HR、QTd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LEVF高于對照組,HR、QTd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LEVF、HR、QTd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EVF,HR,QTd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LEVF、HR、QTd水平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LEVF,HR,QTd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LEVF,左心室射血分數;HR,心率;QTd,QT離散度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對照組(n=39)觀察組(n=39)t值P值LEVF(%)34.26±2.48 34.29±2.49 0.064 0.448 38.46±2.73 46.34±4.62 8.123<0.001 HR(次/min)142.34±16.26 140.68±16.88 0.039 0.715 113.68±18.97 72.53±6.39 21.635<0.001 QTd(ms)44.79±2.56 45.03±2.61 0.046 0.542 40.58±2.19 31.18±4.62 6.663<0.00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44%,高于對照組的82.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低于對照組的17.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4 兩組給藥控制率比較觀察組首次給藥控制率、二次給藥控制率、病情首日控制率及72 h控制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給藥控制率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dosing control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5 兩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生命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5 兩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9 39治療前62.41±4.97 63.15±4.86 0.042 0.619治療后89.43±2.65 71.33±2.73 11.543 0.001
冠心病與高血壓、糖尿病并稱威脅人類健康安全的三大病癥,冠心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發病年齡集中于30~69歲,雖然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發達國家,但流行病學統計表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臨床研究[3]證實,冠心病發病率的提升與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結構不合理、人群體力活動減少、體質量上升、血清膽固醇升高、血壓升高、吸煙率上升、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心理壓力加重等因素相關。
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常見并發癥類型,同時,也是風濕性心臟病與二尖瓣脫垂疾病的常見并發癥,室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圖特征通常表現為提前發生QRS波群,時限通常>0.12 s、寬大畸形,ST段與T波的方向與QRS主波方向相反,同時,存在室性期前收縮與其前面的竇性搏動之間期恒定,而完全性代償間期,即包含室性期前收縮在內前后2個下傳的竇性搏動間期,為2個竇性RR之和,有室性并行心律的心電圖表現[4]。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致病因素多見于高齡者、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者、常進食較高熱量的飲食及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者、肥胖者、血壓水平異常增高者、存在吸煙史者、血脂異常者、糖尿病患者,同時,該病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注重飲食平衡[5]。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常將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混淆。室上性心律失常多發生在無明顯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也可見于心臟病、冠心病、甲狀腺亢進患者,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突然發作的心絞痛,可持續數秒至數小時不等,發病時患者可感受到明顯的心悸、眩暈、胸悶等,通常情況下,心絞痛是診斷的主要依據,其心尖第一心音強度恒定,針對該病臨床上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如維拉帕米、普羅帕酮、艾司洛爾等[6]。而室性心律失常多見于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最常見心臟疾病之一,臨床上多見于非持續性室速與持續性室速,通常前者持續時間<30 s,后者發作時間通常>30 s,臨床研究發現,若發作時間>30 s會伴有明顯血流動力學障礙,誘導患者心絞痛發作,同時,伴有呼吸困難、低血壓、少尿、休克等癥狀,嚴重情況下甚至出現猝死,且患者心律不規則,第一心音不一致。臨床治療藥物以利多卡因、胺碘酮為主[7]。
胺碘酮是典型的第三代抗心律失常藥物,其電生理效應在于延長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和有效不應期,在治療過程中利于消除折返激動,從而有效降低竇房結的自律性;同時,因用藥后患者心電圖QT延長及T波改變的影響,因此,胺碘酮對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冠狀動脈及周圍血管具有擴張效果。但該藥易導致心率過緩、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8]。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腦供血情況,多應用于治療血管閉塞性疾病,近年來,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中[9]。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兩組LEVF、HR、QT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LEV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HR、QTd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LEVF高于對照組,HR、QTd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44%,高于對照組的82.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首次給藥控制率、二次給藥控制率、病情首日控制率及72 h控制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生命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生命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胺碘酮能充分發揮抗凝、溶栓、擴張血管功效,避免血小板凝集而形成血栓風險;同時,聯合用藥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心率過緩、傳導阻滯、甲狀腺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可顯著發揮抗心肌缺血功能。
綜上所述,川芎嗪注射液聯合胺碘酮治療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顯著,提升患者生命質量,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