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徐佳佳,余博臣,李健,張憲彧,吳國保
(上饒市人民醫院骨科,江西上饒 334000)
膝骨關節炎屬于慢性老年性骨科疾病,在骨科臨床上較常見,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該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膝骨關節炎發作后會引起膝關節輕微鈍痛,活動會加重疼痛感,休息一段時間后疼痛感可緩解,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會導致病情不斷加重。目前,臨床上多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治療膝骨關節炎。膝關節的解剖結構可分為髕骨間室、內側間室、外側間室,有研究表明任一間室受損均會使患者喪失膝關節功能,且內側間室與髕骨間室受損患者占比高達99%,近年來,臨床上開始采用單髁關節置換術(UKA)治療[1-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較UKA和TKA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膝骨關節炎患者48例,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24例。研究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49~78歲,平均(63.54±3.52)歲;病程1~14年,平均(7.65±2.13)年。對照組男11例,女13例;病程2~12年,平均(8.24±2.43)年;年齡51~76歲,平均(64.49±3.71)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骨關節炎診療指南(2018年版)》中關于膝骨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嚴重精神疾病,缺乏良好依從性者;惡性腫瘤者;肝、腎、腦等重要組織器官嚴重疾病者;嚴重膝關節畸形者。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TKA治療,患者麻醉后,取仰臥位并屈膝,切口取膝關節正中位置。髓外進行定位后,將前內側關節囊以及副韌帶剝離至膝后內側角部位,之后將髕骨外翻,等量截骨,并將骨贅徹底清除。對假體大小進行測量,假體各組件采用骨水泥進行固定。研究組采用UKA治療,患者麻醉后,取仰臥位,并將低壓氣囊止血帶放置于患者大腿根部進行加壓止血。切口取髕旁內側位置,之后打開關節囊,并將患者冠狀韌帶切開,使內側間室充分暴露,將骨贅徹底清除,同時,矯正畸形。腔骨髓外定位截骨按照負重站立位進行,定位完成后進行假體安裝并試模,最后安裝單髁假體。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膝關節屈曲90°所需時間、術后血紅蛋白(HB)下降水平、住院時間[3]。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采用紐約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量表(HSS)對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越好[4]。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研究組手術時間、膝關節屈曲90°所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且術后HB下降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注:HB,血紅蛋白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24 24手術時間(min)71.52±4.36 85.47±5.15 10.128 0.000膝關節屈曲90°所需時間(d)6.69±2.31 10.54±3.13 4.848 0.000術后HB下降水平(g/L)1.68±0.45 2.71±0.84 5.295 0.000住院時間(d)8.91±2.78 11.14±3.39 2.492 0.016
2.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比較術前,兩組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HSS評分均高于術前(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比較(±s)
注:HSS,紐約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量表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24 24 HSS評分術前64.31±6.54 65.17±6.79 0.447 0.657術后3個月83.72±5.83 84.06±5.71 0.204 0.839術后12個月93.24±4.32 93.89±4.25 0.525 0.602
膝骨關節炎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且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該病發病率也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膝骨關節炎發作后會引發關節腫脹、疼痛以及骨性肥大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如病情較嚴重且治療不及時甚至會導致膝關節畸形,喪失膝關節功能。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引發該病的具體原因及相應的發病機制,但指出年齡、創傷、骨密度異常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與該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其中,年齡是引發膝骨關節炎的主要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不斷退變,軟骨在此影響下發生變性或脫落,如情況比較嚴重甚至會暴露骨質、生成骨贅,而增生的骨質壓迫到周圍血管或神經后還會引發膝關節炎癥反應[5-7]。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該病,其中,TKA應用時間最長也最廣泛,且臨床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膝關節疼痛癥狀,同時,還能有效矯正關節畸形,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此外,TKA還能有效治療累及內側間室的膝骨關節炎,但因手術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破壞關節室的正常結構,進一步擴大局限性病變,臨床運用受限[8]。
UKA僅重建膝關節病變間室,將骨贅增生與病變軟骨徹底清除,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膝關節疼痛癥狀,并改善關節功能。手術中不會影響正常的韌帶結構以及未發生病變的間室,與TKA相比創傷更小,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的恢復,能有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手術時間、膝關節屈曲90°所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術后HB下降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兩組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HSS評分均高于術前(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9-11]。
綜上所述,在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過程中,UKA和TKA兩種術式的治療效果相當,但UKA術式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膝關節屈曲90°所需時間及住院時間,且術后HB下降水平更低,有利于促進患者身體恢復,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