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翁
摘 要: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部分,是我國發展的根基。國家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傳統文化擺在正確的位置,發揮出其作用。就初中生而言,是學習較為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語文教師要注重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比如在初中語文課本中蘊含著和傳統文化相關的很多思想和內容,將其在課堂中引出,可以逐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及綜合素養。文章就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進行闡述,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提出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原則以及策略。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意義;問題;策略
一、 引言
語文課本中涵蓋了很多的知識和內容,尤其是初中語文和小學語文相比,其層次提升,精神內容也進一步升華。如在課本中的范仲淹所作“先天下之憂而憂……”就展現了一種曠達的胸襟,體現的也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留存的傳統文化,是教育專家層層選拔、不斷研究精選出的,通過在教育中將這種文化滲透,可以對初中生進行感染,達到對傳統文化傳播的目的,為初中生人格的健全,精神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 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主要是以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的目標為主,并不重視對文本中的一些情感、文化等進行挖掘,這也使得語文課堂的學習枯燥、乏味,學生在課堂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除了能夠學習到一些基本的課文之外,并不能夠在人格上、精神上獲得一些提升。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則可以對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創新,實現教育的真正突破。
(二)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高尚的道德觀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其包含的德育因素是比較多的,比如儒家思想中所倡導的仁愛,要求個體學會愛他人,學會愛朋友,學會愛親人。初中生正處于發展的叛逆期,可能會和家長、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此時如若未正確引導,極易出現一些極端的行為。通過將語文課本中的德育要素進行挖掘,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高尚的道德觀,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有利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理想觀
人生觀指的是個體對人生的一種看法,是對各種事物存在的一種傾向。人生觀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均會有所體現,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通過在語文課本中挖掘中華傳統的文化,可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其次理想觀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生具備堅定的理想,那么人生就會有奮斗的目標和方向。反之毫無理想的人就會渾渾噩噩過日子。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很多和理想相關的內容,通過在教學的過程中將這些內容引出,則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奮斗的目標,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四)有利于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初中階段的語文相比于小學語文而言,其難度在不斷提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也更多。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教學的質量。通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并將其滲透在教學中,可以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品質、樹立健全的人格,為構建一個高效的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三、 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不夠濃厚
在初中階段,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比較注重學生的文化成績,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單,有些學校內部也并沒有組織傳統文化的相關活動,這也使得學生在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時,缺乏濃厚的氛圍。新課改的理念雖已提出,但是離真正的滲透還有一段距離。很多教師仍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采用著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這也使得傳統文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較少。比如學校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宣傳,教師不能夠靈活地通過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對課堂的氛圍進行調動,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傳播。在家庭中,父母也沒有給孩子一個較好的傳統文化的影響。缺乏傳統文化學習的濃厚氛圍,必然會影響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
雖然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一直在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過于重視考試的結果,仍然是一種普遍的現象。比如功利心理導致很多教師為了應付考試,帶領學生朗讀、講課、背誦。采用原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整個課堂中學生聽、老師講課回答老師的問題,很難真正實現心靈或者是課堂上的有效互動和溝通。觀念的落后必然會使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過于注重課本的內容和知識,雖然融入了一些育人的功能,但是只是淺淺地提出,并不注重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更無法將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語文教學的內容緊密結合。
(三)教師的教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
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評價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到教師教學的方法以及學生的創新性發展。但目前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中開展評價時,并不會出現一些對自我教學的反思,主要是以考試分數對學生進行評價。比如,如果學生的考試的成績排名靠前,那么對該名學生就是表揚;如果學生的考試成績分數較低,名次較為落后,那么教師就會對該名學生進行批評。很明顯,這種評價過于功利化,并沒有注重學生在課堂中掌握的知識、理解的內容、學到的能力,強調的是分數。同時對自身的評價也較少,這也是在語文課堂中傳統文化難以滲透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忽略了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滲透
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的古詩詞。古詩詞不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其內部存在的一種精神世界、審美水平,更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三觀。但是通過調查了解,當下的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往往只重視古詩詞的翻譯內容以及其表達的一些情感。在翻譯內容和情感之間,教師會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翻譯,對于其中的情感滲透只是一帶而過。還有一些教師過于注重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素養,忽略了某些古詩詞中作者對于田園的熱愛、豁達胸襟情感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