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嘉芯
摘 要:中小企業作為保障民生、帶動就業的生力軍,如何能夠在資本市場中可持續長期穩定發展,有必要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定位缺乏長期戰略、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就業門檻低財務管理人員能力欠佳以及信息不對稱的發展現狀與特點致其面臨諸多融資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或有:資金提供結構不合理;企業、個人財產界限不明確;不同產業的中小企業資本成本差異大。針對上述原因,政府、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個人或企業投資者在對中小企業進行投資時應有的放矢,中小企業也應結合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加快現代化公司制企業轉型,國家也應出臺針對新興產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以確保社會經濟穩定可持續高效發展。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成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43
0 引言
目前,中小企業涵蓋了包括農業、林業、牧業、漁業、采礦業、制造業以及建筑業等在內的多個行業,已成為保障民生、帶動就業的主要力量。盡管政府一直大力支持中小企業成長,但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使得財務管理問題一直是干擾其發展的關鍵因素。加之,近年來,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得從宏觀環境層面上中小企業陷入融資困境。其實,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并不是我國所特有的狀況,這是一個世界難題。各國政府都采取了很多措施試圖解決或緩解該問題,但結果都不盡如人意。這不得不引發我們重新思考,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現狀的本質原因究竟是什么,且有必要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特點
在對中小企業進行劃分的標準上,國家、經濟發展階段、行業的不同都會對其界定的標準產生差異。目前,主要是從質、量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定義。質的標準指標包括企業的組織形式、融資方式及行業地位等,量的標準指標則主要包括員工數量、資本數量、資產總值等。目前,大多數國家以量的標準指標作為依據進行劃分,以質的標準指標作為輔助,原因是量的標準指標數據更為直觀并且容易獲取。根據我國2011年6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具體標準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結合行業特點制定。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體制的轉變,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作為非公有制經濟主導力量的中小企業也迎來了其發展的藍海時代。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幾乎覆蓋所有產業及領域,目前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18年,中小微企業約1807萬家,占比為全部規模企業法人單位的99.8%,就業人員為23300.4萬人,占比為全部企業就業人員的79.4%,全年營業收入達到188.2萬億元,占全部企業全年營業收入的68.2%。這些數字均表明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國健康發展、改善民生、帶動就業創業、技術創新以及促進國家稅收的中堅力量。
不斷壯大的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其面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經營規模雖小而靈活,卻也缺乏高效的企業管理能力,尤其是財務管理能力,其發展現狀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1 中小企業發展定位缺乏長期戰略
非主板上市的中小企業近1000所,近七成為傳統制造業。大部分中小企業在傳統制造業中逐利的原因在于,傳統制造業領域已發展成熟,無論是產品生產還是銷售,都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商業模式。中小企業的創立者只需投入一定的資金就可以完全通過模仿的方式進入市場中分享大企業留下的利潤空間。可見,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創立是基于眼前的短利市場機會,沒有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經不起市場考驗。此外,也正是由于其實施短期模仿戰略,就必然使得其只能居于具有創新發展思路的龍頭企業之后,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一個領域中的龍頭企業是整個行業發展的核心,決定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小企業作為其附屬品,不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在大企業留下的利潤空間中夾縫生存,缺乏長期發展戰略。
1.2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任何一家企業有序開展工作的保障。對于在資本市場中逐利的企業而言,資金直接關乎其生命,因此,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對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經實地調研發現,許多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務活動混亂,諸如財務管理人員崗位不合規、制度規章不合實際、工作不按規章制度進行等現象頻發,以致工作效率極低,大大影響進程。甚至有的中小企業創立者根據自身的利益來設立內部組織機構,安排工作人員,大有自己一人說了算獨大的現象存在。而財務管理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許多環節存在疏漏,也使得中小企業無法進入下一階段的良好發展。不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使得當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企業無力招架。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目前中小企業的創立、經營、注銷等都亂象紛雜,甚至會受到創立者個人因素的影響,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但諸多壽命平均只有5年,85%的中小企業會在十年之內就破產倒閉,曇花一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
1.3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人員能力欠佳、就業門檻低
中小企業大力帶動我國就業的同時也產生了衍生問題——就業門檻低使得中小企業勞動力市場綜合素質較低。目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中以初級人員居多,嚴重缺乏專業高級人才。部分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型企業多采用“一名會計+一名出納”的簡單組合,只注重事后的“算”,沒有針對事前的“理”。財務管理的重點在于運用管理知識、技能、方法,對企業資金的籌集、使用以及分配進行管理活動。而許多中小企業將財務管理工作單純地理解為會計核算,甚至企業內部很少有專門的崗位進行管理,很多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都是交由其他部門來進行的。高級財務管理人員價值無法得以體現,用人機制不完善自然留不住人才,加之初級人員長時間不進行業務提升培訓,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儼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此外,中小企業創立者也因企業準入門檻較低也沒有對其有更高要求,企業主與員工都沒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企業嚴重缺乏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