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菊
摘 要:經濟法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經濟法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法學專業經濟法的利益協調是課堂思政的內在必然,體現了個體發展與國家偉大復興的內在統一。法學專業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實踐中,要注意多種手段與方法的綜合選用,強化經濟法課程教材的馬工程建設,注重經濟法課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突出學生在經濟法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經濟法;利益協調;課堂思政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66
1 經濟法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新時期高等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指出了明確的方向,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隨即“課堂思政”在全國高校教師的理論研究與課堂實踐中掀起了一股新熱潮。作為高校一線專業教師,有義務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重要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廣大青年學生自覺地將個人對理想的追求融入國家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偉大事業之中。因此,經濟法課程思政要求在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經濟法知識的傳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銜接,引導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內化為德行與素養,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努力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律人才。
2 經濟法課程思政是利益協調的內在必然
課堂思政要求教師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通過價值導向使學生在國家、集體與個人之間達成利益的平衡,把個體發展與整個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統一起來。法學專業經濟法的社會本位價值定位突出體現了利益協調的內在要求,并使得經濟法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協調成為經濟法課程思政的內在必然。
法學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人,塑造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法學教育概莫如是,其應承載著培養具有大局觀,追求正義、廉潔自律的法律人的任務,而非培養出只會機械性地適應法律的“工匠”。經濟法作為我國法學專業14門核心課程之一,在法學體系中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存在,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多種經濟法學說理論。時至今日,雖然在經濟法的一些基本理論方面還存在諸多不同的見解與分歧,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經濟法是通過協調國家整體的經濟運行來實現其基本功能,進而推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良性運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利益保護方面,經濟法通過協調各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利益以達到綜合保護各類主體利益,尤其是社會公共利益之目的。其中關涉到的各方主體利益,從學者論著中關于經濟法基本原則概括中可見一斑。“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物質利益原則”;“保障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個體經營者和涉外經濟組織合法權益的原則”;“統籌兼顧中央、地方、企業、職工權益的原則”;“兼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堅持國家整體利益、兼顧各方經濟利益的原則”;“經濟法主體利益協調原則,應當包括各種經濟法主體,根據其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可劃分為協調主體與協調受體。”
3 經濟法課程思政是多種路徑綜合選擇的實踐
3.1 強化經濟法課程教材的馬工程建設
法學專業經濟法教材對于學生而言是知識的源泉與標準,具有其他專題研究書籍與資料不可替代的功能,對于教師而言,一本通行的經濟法教材意味著該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是教師賴以傳道授業的基礎。因此,進一步強化馬工程教材的建設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顯得更加尤為重要。
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作為黨的十六大以來實施的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思想理論建設工程的重要任務,如何認真領會與全面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下簡稱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意義非凡。經濟法教材作為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項目,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的法學教材,是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重要載體。及時準確地體現與反映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中央賦予包括經濟法教材在內的諸多馬工程重點教材建設的重大使命。馬工程教材自2004年啟動以來,雖然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經驗,并取得了較多的成績,保證了教材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與學術性的精品工程地位,但要實現及時將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寫進馬工程重點教材,作為統領教材的靈魂與主線則面臨較大的挑戰。法學是一門經驗科學,經濟法學尤是如此,在經濟法馬工程教材中,通過反應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特色的案例導讀切入理論問題,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推進馬工程教程的普及與推廣,亦對馬工程教材的建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經濟法馬工程教材建設中,要進一步緊密結合新時代的具體實踐,深入學習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時代化作出努力與貢獻。
3.2 注重經濟法課程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
從經濟法課程體系上來看,主要包括基本理論、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法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各部分都蘊含著眾多的思政元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所有內容在經濟法學課程中都有所體現,需要任課教師用心深入挖掘,嫻熟自如運用。這也是課程思政得以在經濟法課程中順利展開的前提與基礎,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學生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和守法規則意識,并實現對學生價值的引領,促進學生專業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形成。
3.2.1 經濟法基本理論部分的思政元素
梳理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史發現,我國的經濟法充分體現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全國人民的意志,反映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經濟基礎,更加注重事實上的平等,追求達到共同的經濟富裕。經濟法上所規定的平等權利既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但更加注重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注重事實上的平等。但基于社會主義初級發展階段的現實,我國還存在著貧富差距,經濟法強調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在規范的制定中更加注重實質上的公平正義,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協調貧富差距,以期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