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李露
摘要:幼兒園應當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幼兒的全面、綜合發展,使得幼兒在幼兒園中能夠接觸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積累有益的經驗,種植活動是幼兒園中一種常見的活動形式,可以幫助幼兒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幼兒在種植活動中能夠增強對于植物的了解,并且使得幼兒可以獲得多方面的經驗,增進情感和能力的提升。因此,為了促進幼兒得到多元發展,幼兒園要根據幼兒年齡階段和實際情況,在幼兒園中創設多元的幼兒園種植環境。
關鍵詞:幼兒;多元發展;種植環境創設策略
幼兒的多元發展教育是現階段學前教育的重點,在幼兒園教學中,促進幼兒多元發展,就是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為了幼兒能夠得到生活、學習的提升,而創設的幼兒園的環境。因此,在幼兒中開展為幼兒創設種植環境通過種植活動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植物和大自然。
一、有序地開展種植活動
在幼兒園教育中,環境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內容。同時要想使種植環境發揮作用,確保幼兒得到多元化的發展,在建設種植環境的時候就應當要考慮到,一單純的環境并不能促進幼兒多元的發展,教師應當要開展不同的活動,讓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發展。二是種植環境的應當是開放、自由的,在種植區域要增加幼兒使用的工具,讓幼兒能夠完全通過自己動手的方式進行勞作,從而通過工具、內容的多樣化促進幼兒發展的多樣化。由此在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中,教師應當要有序、合理的規劃和開展幼兒的種植活動,完善和優化幼兒的種植區域環境的創設。種植區是班級環境教育中的組成部分之一,因為它不僅有美化班級環境的作用,同時還具有重大的教育價值,尤其是對于當下幼兒來說,現如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幼兒大部分出生城市之中,遠離了大自然,使得幼兒沒有自然的概念。因此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入到種植區域中,進行簡單的種植活動,使得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植物生長,促進幼兒對于自然植物的認識。
二、保持環境對于幼兒的持續性影響
幼兒園的活動和環境的創設應當要保持連續性和長期性,是要通過這種方式,確保幼兒和環境之間能夠建立長久的互動交流,促進幼兒能夠自發地整理和種植活動,并且獲得知識和經驗。由此,在教師帶領幼兒開展了種植活動之后,就是需要幼兒去觀察和發現植物成長的秘密。這就需要幼兒園按時組織幼兒進而到植物園中觀察植物的成長情況,去發現和記錄植物成長的過程,引領幼兒學和認識植物成長的各個階段,同時使得幼兒去了解到土壤中存在空氣、水等成分,對植物的生長和其與土壤之間的關系有最初步的了解。幼兒要自己負責自己植物的成長、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責任感。在植物種植發現的過程中主要是為了讓幼兒能夠在課堂外體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讓幼兒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勞動的情感被激發出來,此外能夠知道與同伴互助、與人分享。
在最后的活動中,要注重讓幼兒關注和了解種植的最終姐結果。因此,到來收獲植物時候,要組織幼兒參觀種植園,認識植物的形狀、色彩。引導幼兒認識斷蘿卜、菠菜、香菜等長大的樣子,不僅要認識自己的植物還要認識到其他同伴的植物,對于植物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與教師報告,與教師共同進行解決。
三、幼兒園種植環境的結構布局要合理
環境創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幼兒得到發展,使得幼兒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種植植物、照顧植物了解到植物發展過程。由此幼兒園在為幼兒創設種植環境的時候要注重環境結構布局。首先,要針對幼兒的特點設計情景化的環境。對于教師、走廊、樓梯等區域都要進行相應的環境改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其次,要充分地利用空間資源進行規劃。幼兒園的區域環境有限,因此在環境創設的時候要充分的考慮到教師結構、尺寸、通風等問題,設計活動角,用于擺放幼兒活動時所需的工具。
四、重視幼兒在環境中的感受
兒童是幼兒園教師教學的主要對象,因此在幼兒活動環境中,教師應該讓兒童積極的充當管理者。新課程提倡兒童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觀念,把兒童放在活動中心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地為他們搭建探索合作平臺,提高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相信孩子的動手能力,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行為特點,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管理工作,培育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在活動中,教師可以給性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學任務。例如,讓他們和老師學習給植物松土噴水,當教師指導,他們看小動物時,可以借此機會,讓他們給小動物喂食。自然角的值班教師也可以指派他們照顧動植物,共同讓自然角稱為看美麗和諧的家園,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結語:
總之,通過創設幼兒園的種植環境,可以發現幼兒更加喜歡和感興趣參與到這種形式的活動中,能夠通過親身經歷和參與,了解和認識植物的成長過程。因此,幼兒園要有組織、有規劃的開展環境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田蕾.以幼兒種植活動為例[J].早期教育(教育教學),2019(01):56.
[2]周蘭梅.在體驗中認知 ?在探究中收獲——以大班幼兒種植體驗活動為例[J].山西教育(教學),2016(0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