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孝陵,鐘 海
武漢市第四醫院,湖北430034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在中老年人中致殘率較高[1?3],嚴重影響病人生存質量。該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相應局部腦組織區域缺血缺氧壞死,進而導致神經功能缺失[4]。當病變區域累及呼吸中樞時,常會導致病人發生中樞性呼吸衰竭,危及病人生命[5]。在對腦梗死病人進行常規藥物治療時更好、更快地恢復病人神經功能和呼吸功能對提高病人治療效果十分重要[6]。本研究以呼吸神經生理促進療法結合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為主要輔助治療方式,探討其對病人神經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8 年6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214 例腦梗死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40~80 歲;②首次發病,無腦梗死病史;③發病至入院時間<24 h。排除標準:①合并冠心病或有心肌梗死發作史;②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③合并精神方面疾病或存在其他無法配合治療的情況。將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7 例。觀察組:男58 例,女49 例;年齡42~79(58.45±9.28)歲;腦梗死3~24(10.21±5.74)h;基底神經節區梗死80 例,腦葉梗死27 例。對照組:男61 例,女46 例;年齡43~80(58.27±10.03)歲;腦 梗 死2~24(9.87±6.07)h;基底神經節區梗死78 例,腦葉梗死29 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研究前病人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病人入院后均給予一般支持治療與監測。①常規治療:包括腦梗死發作急性期給予病人脫水治療以改善腦水腫,給予病人溶栓抗凝以盡快恢復局部血液供應,營養神經等。②輔助治療:腦梗死發作急性期后進行藥物治療與監測護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呼吸神經生理促進療法結合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
1.2.2.1 呼吸神經生理促進療法 呼吸神經生理促進治療主要采取胸部神經易化技術,目的是通過改變呼吸模式增強心肺功能,提高咳嗽和呼吸能力。①口周刺激法:用中指、食指刺激病人上唇部,促進吸吮反射。②壓迫上胸段脊柱法:手掌張開,手心向上,徒手向第2 胸椎~第5 胸椎施壓。③壓迫下胸段脊柱法:手掌張開,手心向上,徒手向第7 胸椎~第10 胸椎施壓,刺激背根介導的節間反射。④前拉底部抬舉法:病人取仰臥位,護士手放于病人背側下段肋骨并向上輕輕抬舉。⑤腹部協同收縮法:一手置于病人骨盆上,一手于下段肋骨施加壓力,病人呼氣時適當施壓,左右兩側交替,促進肋間神經、膈神經的反射。
1.2.2.2 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 呼吸神經生理促進療法干預結束后,實施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采用MagPro X100 型號經顱刺激儀,刺激頻率設為10 Hz,誤差小于5%。采用蝶形線圈MCF?B75 刺激病人頭部梗死區域皮質區,每個序列刺激20 組,每組30 串,每次治療共進行5 個序列,序列間隔1 min。
1.3 評價指標 ①血氣分析指標及經皮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干預2 周后檢測病人動脈血pH 值、動脈血 氧 分 壓(PO2)、動 脈 血 二 氧 化 碳 分 壓(PCO2)及SpO2。②運動功能:干預2 周后采用Fugl?Meyer 評定量表(FMA)對病人運動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上肢總分66 分(共33 個條目,各條目最高2 分),下肢總分34分(共17 個條目,各條目最高2 分),量表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干預2 周后采用Barthel 指數對病人進行評價,總分0~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19.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量表得分與各項生理指標數據均為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組結果進行比較,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血氣分析及SpO2檢測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血氣分析及SpO2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病人血氣分析及SpO2檢測結果比較(±s)
注:1 mmHg=0.133 kPa。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SpO2(%)97.61±0.44 94.89±0.79 5.021<0.001例數107 107 pH 值7.40±0.02 7.42±0.03?0.052 0.958 PO2(mmHg)88.27±3.99 74.29±5.08 4.300<0.001 PCO2(mmHg)40.76±1.03 42.21±2.52?0.765 0.445
2.2 兩組病人運動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FMA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FMA 得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107 107上肢38.21±7.28 27.29±10.36 7.006<0.001下肢24.37±6.78 18.84±7.29 5.572<0.001總分62.58±9.66 46.13±10.03 8.518<0.001
2.3 兩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Barthel 指數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Barthel 指數得分比較(±s) 單位:分
注:t=7.135,P<0.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得分58.96±11.27 42.28±13.51例數107 107
腦梗死病人由于腦組織缺血壞死,常常存在嚴重的神經功能受損,腦梗死后遺癥及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著病人生存質量[7?8]。已有研究表明,呼吸中樞分布于大腦皮質、間腦、脊髓等部位[9],不同部位神經元相互協同,共同完成對呼吸運動的調節,脊髓功能運動神經元支配呼吸肌完成呼吸運動[10]。中樞神經功能受損會使呼吸驅動力和呼吸驅動儲備能力降低,導致呼吸中樞應激反應能力下降[11],機體在應激狀態下易發生呼吸衰竭,危及病人生命[12]。
神經生理促進療法是利用特殊的運動模式、反射活動、本體和皮膚刺激抑制異常運動促進正常運動的一種治療方法[13],可順應中樞神經損傷后運動功能恢復的規律[14],促進運動功能恢復,治療神經肌肉疾病,尤其對中樞神經損傷后引起的一系列運動障礙具有積極效果[15?17]。呼吸神經生理促進療法通過刺激完成呼吸功能的口周、胸廓、腹部以及肋間神經等部位促進正常呼吸運動,興奮相應神經反射,促進神經恢復,從而恢復病人呼吸功能[18]。重復經顱磁刺激是利用一定強度的磁場作用于大腦皮質,使細胞產生動作電位[19]。高頻率的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以產生興奮性突觸后電位,使刺激部位神經異常興奮,提高局部皮質興奮性,增強腦部血流和代謝[20],其廣泛應用于腦梗死的臨床輔助治療,有利于促進被破壞的突觸生成和皮質功能重建[21]。
本研究觀察組病人利用呼吸神經生理促進療法結合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進行腦梗死急性期后輔助治療,有利于促進病人神經功能恢復。經過治療病人動脈血pH 值(7.40±0.02)較對照組(7.42±0.03)更接近正常值(7.40),病人血氣波動較小,內環境穩定。同時,觀察組病人PO2值、SpO2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病人呼吸功能好于對照組。呼吸功能增強有利于對腦部供氧、供血,對神經修復亦有促進作用。在病人神經功能恢復方面,觀察組病人FMA 得分為(62.58±9.66)分,高于對照組病人[(46.13±10.0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方面,觀察組Barthel 指數 得 分 為(58.96±11.27)分,高 于 對 照 組 病 人[(42.28±13.5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病人在神經功能恢復方面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情況均好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采用的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比對照組更好,更加利于病人神經功能和呼吸功能恢復。
雖然呼吸神經生理促進療法結合高頻重復經顱磁刺激的治療效果較好,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采用此種治療方法將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會對病人經濟造成一定的壓力;執行完整的治療策略需要醫護人員接受專業、系統的培訓,對治療師要求較高;治療對病人自身條件具有一定要求,需要病人、家屬的積極配合,無法適用于所有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