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璇
(重慶郵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65)
教育部于2018年4月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智能教育,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應用,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探索泛在、靈活、智能的教育教學新環境建設與應用模式。”國家高度重視信息化技術對教育教學的支撐,高校需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信息技術領域積極探索與創新,構建智能化教學環境,運用智能化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具有良好信息技術素養、較高思維品質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智慧型人才[1]。近年來,隨著國內高校翻譯本科與翻譯碩士專業的招生數量逐年攀升,口譯人才培養模式亟待規范化和系統化,因此口譯教學資源庫即口譯教學資源平臺的研發便成了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2]。對于口譯資源開發機制的研究,國內外很多高校都已展開并小有成就,如歐洲議會口譯語料庫(EPIC)、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同聲傳譯語料庫(CIAIR)、上海交通大學的多模態口譯語料庫(MMCIS)[3]等,但上述研究更多的是對理論層面的探討,未系統化探究如何將口譯資源與口譯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能力需求進行有效的結合。智能化口譯教學資源平臺的設計與實現,有助于將教學資源的開發與管理同教師的教學模式及學生的學習目標進行有效地結合,既能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同時也能滿足學生個性化訓練的需求,極大地優化了口譯教學的途徑與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課內、課外口譯學習與訓練的效率。
智能化口譯教學平臺的設計目標是讓老師和學生們更迅速地獲得所需要的資源,更方便地使用這些資源,并實現老師和學生對教學資源的高效管理。根據口譯教學資源需求模型[4],智能化口譯教學資源平臺除了要實現與資源需求模型相一致的資源管理方式以外,還需要滿足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下,口譯專業師生對資源的使用、管理、共享以及評價等方面的需要。具體資源需求模塊有以下五項:資源的管理;口譯教學管理;口譯自主學習;個人信息管理;資源的分享與評價。
教學資源管理系統是實現教育信息資源建設規范化和教育信息資源有效共享的基礎平臺。因此建立基于校園網的教學資源庫可以使教育資源實現最大范圍的共享。通過網絡覆蓋面廣、使用成本低,以及信息交流迅捷的特點,可以使多數用戶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獲得資源庫中的資源。本系統采用了B/S(瀏覽器/服務器)模式,如圖1所示,包含了三層體系結構,即數據庫系統、應用服務器和瀏覽器。

圖1 基于B/S模式的系統
系統從功能上可以劃分為三層,即用戶界面層、管理應用層和數據層,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功能結構圖
1.2.1 用戶界面層
該層主要針對在客戶瀏覽器中運行的模塊,包括用戶注冊和用戶賬號管理,以及向核心服務器發送操作信息,監聽、接收、分析服務器發送來的信息,并進行響應處理等。
1.2.2 應用層
主要負責接收用戶傳來的信息,進行信息的解析,并進行響應,或操作數據庫并把結果返回給用戶、或對信息進行編碼發送給用戶等操作。這一層主要包括五個部分:資源管理、教學管理、錄音室、個人信息管理和學習社區,它們分別由服務器端相應的應用模塊構成。
1.2.3 數據層
整個資源平臺的數據存儲是由統一的數據庫構成。數據庫負責響應檢索請求、數據的存儲管理和數據安全管理等功能,統一的知識庫是針對使用者而言的,即所有的內容都被存儲在邏輯上統一的知識庫中。各種類型的資源都保存在數據庫相應存儲單元內。數據服務器根據應用服務器傳來的SQL語句,對相應的數據庫表進行操作,如檢索信息、插入信息記錄等[5]。
通過對系統功能需求的分析,以及用戶操作習慣的調研分析。五個主要的功能模塊:資源管理、教學管理、錄音室、個人信息管理和學習社區。這些頁面將直接面向老師和學生,滿足他們對資源查找、使用、管理、討論、評價等各方面的需求。
該模塊主要用于資源的管理,從管理角度來講,這部分應包括:資源管理、用戶管理和統計分析等功能。學生是整個資源系統的主要服務對象,作為資源系統的使用者,他所能操作的功能主要有:信息檢索、信息導航、一般瀏覽、上傳、下載、評論等。
該模塊用于維護教師針對自己所授課程專門制定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計劃,以及按照學生的能力需求,專門為學生搜集、加工好的教學資源等。
該模塊提供多種資源練習方式,對所選定的音頻或視頻資源進行相應的口譯練習。在該模塊,資源可按照練習方式、難度等級、口譯技巧、專題類別等分類方式進行篩選。
該模塊包括個人信息管理和個人資源管理兩個功能。個人信息管理指對個人賬號的基本信息進行管理,學生個人信息包括:學生姓名、學號、專業、郵箱、聯系方式等;教師個人信息應包括:教師姓名、職稱、所屬專業、教師履歷、郵箱、練習方式等。個人資源管理系統對所有老師和學生上傳過的資源進行歸檔整理。
學生社區主要分為三個板塊,即:學習交流、口譯考試、職業交流。在這里老師和學生將實現零距離溝通。學生可以給老師留言或公開向老師提問,老師也可以給學生私信或公開回答學生的問題。
智能化口譯教學平臺的設計,可以幫助老師和學生隨時隨地獲得海量口譯訓練材料及業內外最新的資訊[7];平臺設有錄音室,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自主選擇不同難度和題材的訓練資料進行影子練習、篇章復述、篇章視譯、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訓練;老師也可通過教學模塊根據其課程具體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情況為學生挑選合適的訓練材料。該系統的目標是讓老師和學生們更迅速地獲得所需要的資源,更方便地使用這些資源,并實現老師和學生對教學資源的高效管理。
教學管理模塊支持教師根據自己的課程特點,進行相關教學模塊和教學方法的設計與添加。老師進入系統后需要先進行課程的創建,如:創建專題口譯、交替傳譯、英漢視譯、同聲傳譯等課程。并在每門課程下創建教學單元、添加單元介紹、上傳資源列表,并將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地結合,如圖3所示。

圖3 教學管理主頁面
智能化口譯教學平臺設有錄音室,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計劃自主選擇不同難度和題材的訓練資料進行影子練習、篇章復述、篇章視譯、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訓練,如圖4所示。

圖4 錄音室主頁面
(1)影子練習:又稱為原語復述練習,指的是學習者使用原語言幾乎同步地對發言人的講話或事先錄制好的新聞錄音、會議資料等進行跟讀。此項訓練主要是為了培養譯員對注意力進行合理分配的能力以及譯員聽說同步進行的同聲傳譯技能。
(2)篇章概述:分為原語概述和譯語概述。原語概述是影子練習的延續,學生用原語跟讀完一段講話的內容之后,要停下來憑記憶力對剛剛跟讀過的內容使用同種語言進行內容大意的概述。原語概述的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短期記憶力、邊聽、邊說、邊想的習慣。譯語概述指的是學生在原語概述訓練進行一段時間后,使用譯語對原語的內容大意進行再次概述。譯語概述的訓練目的是為了鞏固譯員聽說同步的能力,并逐漸向真正的交傳和同聲傳譯進行過渡。
(3)文本視譯:指的是譯員拿著講話人的發言稿,邊聽、邊發言、邊看原稿、邊進行同聲傳譯。此方法鍛煉學生的速讀能力和快速翻譯能力。
(4)交替傳譯:指的是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口譯時,逐段下發原語,學生在聽音、記錄后對本段內容進行口譯的過程。交替傳譯訓練是教師最常采用的一種口譯訓練,也是通常的國際性會議中最常見的一種翻譯方式。該訓練模式便于調整學生的訓練節奏,加強學生歸納聽力和速記及總結歸納的能力。
(5)同聲傳譯:指的是譯員在不打斷發言者的情況下,不停地將發言者講話的內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該技能是對學生綜合口譯能力的全面訓練,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雙語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8]。
智能化口譯教學平臺的設計與研發是信息技術與傳統口譯教學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是對教師、學生、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資源與教學環境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高校教師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進智慧化教育,大膽實踐、努力創新,利用信息化技術快速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