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梅
在我國,血吸蟲病的流行歷史非常長遠,患者主要是接觸了含有尾蚴的疫水而染病,主要病變發生部位在肝臟以及結腸。在疾病的急性期,患者會出現發熱、壓痛、肝腫大以及排膿血便等;慢性期則會出現肝脾腫大;晚期則表現為門靜脈周圍纖維化,可以發展為巨脾以及腹水等。
1血吸蟲病的概念
血吸蟲病是指血吸蟲寄生在人體內或者是其他哺乳動物體內的肝臟周邊靜脈系統或者腸系膜靜脈的血管中,并在相關區域產卵、排出毒素后所引發的寄生蟲病。和其他血吸蟲的產卵數量相比,日本血吸蟲的產卵數量更大,每條雌性血吸蟲每天產卵數量大約是1000~3500個。當血吸蟲病逐漸過渡到晚期,病患的肚子將會日漸長大,因而部分地區將此病稱之為“大肚子病”。
2血吸蟲病的傳播路徑
患者或者患畜的排泄物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污染水源,例如在河邊沖刷馬桶,將廁所建設在河邊或者江邊,糞船對河水、湖水的污染,未經過無害化處理的糞便被直接當作肥料使用,家畜散養在河水周邊……此類行為均有可能引發水源污染的問題。人體只要接觸含有尾蚴的水體,諸如插秧收割、防汛救洪、洗衣洗菜等,均有可能感染血吸蟲病。
急性血吸蟲病通常會發生在患者接觸疫水后的兩周到三個月之間發生,具體癥狀表現為多汗、咳嗽、畏懼寒冷、肝臟腫大等,情況嚴重者有肝功能損害以及腹水。慢性血吸蟲病患者在發病早期并無任何顯著癥狀,部分患者存在腹瀉、膿血便以及腹痛,同時還伴有肝臟腫大;如果到了晚期,患者將會出現肝硬化、結腸病變等。
3血吸蟲病是否可以預防
血吸蟲病是一種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即只要能夠采取科學合理的預防管控措施,及時對患者提供必要診治,有效處理血吸蟲病疫區,血吸蟲病便不會危害到人體的健康。
4血吸蟲病的預防措施都有哪些
處于疫情區域或者是參加抗洪救災的人員,應該盡可能避免接觸到疫情區域的水。如果情況不允許,必須接觸疫情區域的水,那么就有必要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如戴乳膠手套、穿高筒靴、穿好防護衣等,以此來盡可能地縮短和疫水的接觸時間與頻次。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在下水之前,在即將接觸疫水的位置涂抹相應的防護油,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避免受到血吸蟲病的感染。
不直接飲用疫情區域的水源。如飲水,做到煮沸消毒處理,以保障用水的安全性。
接觸疫情區域水源的1~2天以內,如果皮膚上出現紅色奇癢無比的點狀丘疹,或者是在兩周的時間內出現咳嗽、胸痛等癥狀,同時在一個月左右開始發生腹瀉、發熱、懼寒等癥狀的話,需要迅速前往周邊血吸蟲病防治機構或者疾病防控中心做檢查,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在部分抗洪救災的過程中,常常有官兵需要多次進入到疫水中救助他人,在脫離接觸疫水之后的5周,應該盡快前往血吸蟲病防治機構或者疾病防控中心做專項檢查。如果發現檢查呈陽性,應該迅速予以治療。
為避免血吸蟲病急性感染暴發,可以采取前期預防的方式,避免疾病出現以及擴散。具體來講,如果人群是首次接觸疫水,并且時間已經經過四周,可預防性服用吡喹酮。
總之,血吸蟲病向來都是極為嚴重的寄生蟲疾病,這就要求大家做好前期預防工作。如果生活區域在血吸蟲病的流行區,需要盡可能地避免接觸存在血吸蟲病的疫水;如果有意或者無意接觸到了疫水,則應該在短時間內迅速前往醫療機構進行檢查,并接受預防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