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楊桂伶 王霞

摘要:目的:分析運動康復護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將2020年6月~2021年1月診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64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運動康復組,各32例。常規組行常規護理,運動康復組行運動康復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后心功能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運動康復組心率、左室射血分數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行運動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運動康復護理;心功能;生活質量
慢性心力衰竭是好發于老年群體的常見心血管疾病,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呼吸困難、四肢乏力和體液潴留等[1]。該疾病病程長,易復發,臨床在治療中需加強護理干預才能確保其治療效果,但常規的護理效果欠佳,往往忽略了對患者心功能的康復鍛煉,而運動康復護理對提升患者心功能有著重要作用[2]。為此,本研究特就運動康復護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可行性進行探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6月~2021年1月診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者64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和運動康復組各32例。常規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62~78歲,平均(69.5±4.1)歲;病程1~8年,平均(3.6±1.4)年。運動康復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62~79歲,平均(70.0±4.3)歲;病程1~8年,平均(3.5±1.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護理,即病情監測及用藥、飲食、健康指導等。運動康復組行在此基礎上行運動康復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制定運動康復計劃。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病程、既往病史等相關情況對其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運動康復護理措施。(2)入院初期護理。入院初期護理人員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教會其自我翻身方法,指導其在床上進行平起身運動、屈曲四肢和彎腰等運動。(2)入院7 d后護理。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如床前定時站立、繞床移步、床前活動頸部及肩膀等運動;指導進行床前坐姿進食;隨后根據患者康復情況增加運動方式,如步行、爬樓梯等,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3)個體化運動。對心功能Ⅰ級者不實施特殊護理;指導心功能Ⅱ級者每日于室內步行1~2次,步行距離為500 m/次;指導心功能Ⅲ級者每日進行3~5次的床前站立或移步,運動時間為5~10 min/次;指導心功能Ⅳ級者在無氣促癥狀時進行上抬腿或抬臀運動。(4)家屬指導。指導家屬積極陪同患者進行運動康復鍛煉,對相關運動知識進行培訓,使其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以及明白運動康復的重要性。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對比護理后兩組心率、左室射血分數、生活質量情況。生活質量:參照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評價:量表總分60分,包含12項,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運動康復組心率、左室射血分數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加劇,各類老年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也不斷增加,慢性心力衰竭就是其中之一。該疾病不僅影響著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還對其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當前臨床對于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實施藥物治療,在治療期間或治療后,患者都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休養,此時為促進其心泵功能恢復需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但是常規的護理干預顯然已難以達到良好效果。為進一步提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結合了運動康復護理理念,結果顯示:運動康復組心率、左室射血分數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可見,運動康復護理對提升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有著積極作用。通過科學、系統及個體化的運動康復護理可促進鳶尾素釋放,抑制氧化應激反應,從而降低活性氧釋放量,抑制心肌組織解偶聯蛋白-2過度表達,進而抑制線粒體游離脂肪酸轉運,防止心室重構,改善患者心功能。
綜上所述,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行運動康復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其生活質量,可行性較高。
參考文獻
[1]林薇,林桂花,朱玲玲.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生命質量及運動耐力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8,31(8):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