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摘要:目的:分析剖宮產術后采取快速康復護理對其子宮恢復以及早期泌乳的影響。方法 選取于我院行剖宮產手術者6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快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術后24 h、48 h、72 h子宮高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初始泌乳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第4天泌乳量多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對剖宮產產婦術后采取快速康復護理,可有效促進子宮復舊及早期泌乳,臨床價值顯著。
關鍵詞:早期泌乳;快速康復護理;子宮高度;剖宮產
剖宮產技術在醫療技術的持續發展下日漸成熟及完善,越來越多的產婦因為疼痛、臍帶繞頸、胎位不正等原因進行剖宮產,然而作為一種侵入性操作,與順產產婦相比,該類產婦術后子宮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同時存在泌乳量少或泌乳晚等問題,嚴重影響產婦的生理健康及新生兒的生長發育。本研究對剖宮產產婦術后實施快速康復護理,獲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于我院行剖宮產手術者6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29.25±0.48)歲;觀察組年齡25~36歲,平均年齡(30.04±0.51)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快速康復護理,包括:(1)體位護理。常規監測生命體征,術后保持去枕平臥位,同時定時翻身,生命體征穩定且沒有不良感覺后采取半臥體位,床頭不高于30 cm,密切觀察產婦感受并積極處理。(2)飲食指導。術后4 h可讓產婦喝適量溫開水,沒有不適感后按摩腹部;術后6 h,待排氣后可進食流質食物,后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3)術中護理。術中密切觀察產婦生命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若開腹后胎兒未下移,可協助主治醫師下移胎兒,同時詢問產婦感受,若感覺氣短應馬上暫停,待癥狀緩解后繼續,促使胎兒順利下移后娩出;娩出胎兒后告知產婦新生兒狀況及性別,并讓產婦觀看,新生兒出生整理好后,進行一次母嬰接觸;清洗胎兒、測量體重等。(4)母嬰接觸護理。術后將早期母嬰接觸的意義和方法告訴家屬和產婦,讓新生兒緊貼產婦胸口,產婦右手托住新生兒臀部,左右握住乳房,正確進行母乳喂養,同時介紹相關注意事項,防止出現不良情況,如新生兒窒息等。(5)術后疼痛和腹部護理。術后產婦常因為麻醉消除后出現疼痛,應及時向產婦解釋疼痛原因,進行心理疏導,緩解焦慮、恐懼情緒;對切口實施無菌護理,定時換藥,保持切口干燥。(6)子宮康復護理。術后4 h實施子宮康復護理。協助產婦取平臥位,囑排空膀胱,進行足底、其三陰交、關元及宮底按摩。(7)運動護理。術后2 h即可協助產婦在床上進行主動運動,6 h后可協助在床邊活動,8 h后可離床活動,堅持“先站后行”的原則,不可勞累過度。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24 h、48 h、72 h術后的子宮高度;初始泌乳時間、術后第4天泌乳量。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子宮高度比較
觀察組術后24 h子宮高度為(18.35±1.68)cm、48 h子宮高度為(15.47±1.91)cm、72 h子宮高度為(8.53±2.03)cm,對照組分別為(22.34±2.04)cm、(19.57±2.12)cm、(12.63±1.86)cm,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早期泌乳情況比較
觀察組初始泌乳時間為(26.09±11.69)h、術后第4天泌乳量為(270.39±84.09)ml,對照組初始泌乳時間為(35.19±15.39)h、術后第4天泌乳量為(162.29±50.19)ml,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子宮恢復情況及泌乳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表示快速康復護理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快速康復護理堅持以產婦為中心,從飲食、體位、母嬰接觸、腹部按摩等方面為產婦提供護理服務,體位護理可根據產婦實際情況采取不同體位,保持產婦生命體征穩定且增加舒適感;飲食護理可確保產婦及時獲得能量,且根據身體恢復情況選用適合的飲食,可促進康復;母嬰接觸護理可刺激泌乳,縮短泌乳時間,保證新生兒盡早獲得充足母乳營養;疼痛和切口護理使產婦知曉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而出現恐慌,同時降低感染風險;子宮康復護理可促進子宮修復;運動護理可讓產婦盡早下床活動,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后給予產婦快速康復護理,可加快子宮恢復進度,促進早期泌乳。
參考文獻
[1]劉陽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計劃性剖宮產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