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紅 孟淑英 高志紅 呂利英

摘要:目的:探討腦出血護理中使用程序化護理的作用。方法: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接受治療的86例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接受治療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接受一般性護理,研究組接受程序化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能力以及運動功能。結果:經過不同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的生活能力以及運動功能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中使用程序化護理干預可有效的提升康復效果。
關鍵詞:腦出血;臨床護理;程序化護理;臨床療效
腦出血是腦神經外科比較嚴重的一種疾病,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目前腦出血的救治成功率獲得明顯提升,但患者治療后仍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影響其日常生活的開展。而應用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預后,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給予腦出血患者程序化護理的作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6例腦出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過頭顱CT等檢查確診;患者為首次發病接受治療;發病至治療時間24 h內;患者以及家屬同意相應治療及護理措施。排除標準:精神失?;颊?深度昏迷患者;腦惡性腫瘤患者;發病之前就已經存在肢體功能障礙患者。依據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43例,男21例,女22例;年齡49~75歲,中位年齡62.5歲;平均出血量(25.1±10.1) ml。研究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齡49~74歲,中位年齡61.9歲;平均出血量(25.0±9.6) ml。兩組患者基礎資料經過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一般性護理干預措施,如做好用藥護理、基礎生活護理以及健康教育等護理。研究組采取程序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干預內容如下:(1)成立護理小組。成立相應的護理管理小組,組員為急診科護士長、責任護士等,并對小組成員進行專業培訓,提升其對程序化護理的認識度。(2)基礎護理。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通過溝通掌握患者更多信息,如文化程度、心理狀態等,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療階段制定針對性的護理內容,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嚴格控制腦出血的情況,給予患者降壓以及吸氧等對癥治療,治療過程中將患者頭偏向一次,避免出現窒息等情況。(3)心理護理。使用親切溫和的語言與患者溝通,介紹疾病和治療方式時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給予患者相應的安慰和鼓勵,保持其情緒穩定。囑咐患者積極配合做好康復訓練,盡量減少外界的刺激,囑咐家屬多給予親情關懷。(4)飲食護理。引導患者合理膳食,多攝入富含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的食物,如大豆、水果和蔬菜等。結合患者的情況制定康復計劃,訓練強度從弱到強,動作從易到難。(5)用藥護理。耐心講解相應的用藥和治療知識,按時完成輸液治療,牢記藥物的配伍禁忌,用藥前仔細核對相關的信息。并對患者做好口腔、皮膚等衛生護理,避免感染。
1.3 觀察指標
護理前后使用功能Fugl-Meyer量表評價患者運動功能,運用Barthel量表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與能力均成正比[1]。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分析,計量以及計數資料分別使用t檢驗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不同護理干預后,研究組的生活能力以及運動功能均優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腦出血會對腦組織造成嚴重傷害,即使搶救成功也會對患者的腦神經造成一定損害,易遺留某些后遺癥,如語言障礙、行動障礙等。上述后遺癥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日常生活的開展。因此,需要給予相應護理干預,促進康復進程。
程序化護理是一項具有綜合性、連續性和有序性的護理,是按照設定好的程序開展一種有條不紊的護理模式。本研究中,對于研究組患者給予程序化護理干預,結果患者的運動能力以及生活能力恢復效果均優于一般性護理的對照組,說明該種護理模式在康復治療中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在腦出血患者康復治療中使用程序化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效果,是一種值得推薦使用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張宏達,姚世斌.分析程序化護理在腦出血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6):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