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蕊
摘? 要:近幾年來,基于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智能互動”教學模式廣泛流行,引發了高校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文章著重分析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在教學場景、教學過程及師生關系三個方面產生的重要影響,緊接著指出其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三大主要問題,即自主學習被替代及自控力的影響、“人與人”的交流轉變為“人與機”的交流、適用學科及教學內容的界定,以此引起人們的反思,并強調在未來的教學中合理運用“智能互動”教學模式。
關鍵詞:智能;互動;高校;教學模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7-0103-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l has been widely popular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triggers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teaching mode of universities. The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impacts of this new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scen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n it points out three major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y are the substitu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trol,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cation models from "person to person" to "person to machine", applicable subjects and the defini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n these accounts, it excites people's reflection and advocates the rational use of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 in the future teaching.
Keywords: intelligence; interaction;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 education
一、“智能互動”教學模式的流行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獲取信息、學習、認知、交流、溝通等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新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引起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并在“互聯網+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近些年來,“翻轉課堂”“智慧課堂”“在線教學”“遠程教育”“混合式教學”“慕課”“微課”“雨課堂”“云課程”等新型交互式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并在高校課堂教學中廣泛流行,進而引發了高校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
綜合起來看,這些創新的教學模式都是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而產生,其共同點就是:將教學資源、教學過程和學習討論變成在線呈現;教育的受眾群體從固定小群體變成非固定的無邊界大社群;教學關系從傳統的單向傳遞被動接受式轉為“實時互動”的溝通方式;學習過程從封閉、固定、單一化模式轉向開放、靈活、多樣化的場景體驗式模式。其目的是共享更多的教育資源,使教學變成高參與度和自主性的互動交流模式,讓學習突破時空限制而滲透到每一個個體,進而調動起教育者和學習者的熱情。
因此,可以將它們統稱為“智能互動”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轉變為按照生活路徑設定的學習場景,師生可以進行即時的交互式教與學,并在移動平臺的支持下實現學習對個人的無縫化包圍,極大地提高了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和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學習時間的高效利用和學習效果的強化,最終在實踐層面贏得廣大高校師生的喜愛。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智能互動”教學模式更是成為“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有力支撐,保障了特殊時期非接觸環境下離散個體之間教與學的同步完成。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主持的《疫情期間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顯示:疫情期間開展線上教學的教師占比高達97.19%,有近一半教師完全使用校外平臺,近40%的教師混合使用校內外平臺,每門課程使用的平臺數量平均為2.16個[1]。可見,“智能互動”教學模式是創新,也是時代所需。
二、“智能互動”教學模式對高校教育的積極影響
“智能互動”教學模式顛覆了高校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模式,在實踐中產生了具體而深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一)開放式場景教學
“智能互動”教學模式首先帶來的是虛擬授課空間,使學習不再受到傳統教室固定空間的禁錮和既定時間段的約束,體現在兩個方面:
1. 開放教學
教學的對象不再只是同一個教室里的學生,也不再受到課程和學校之間的界限阻隔,而是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專屬性,將優質的課程、共享的教學資源推廣到全網絡用戶。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占網民整體的27.20%,預計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3.05億人[2]。這一規模的實現,意味著教學的受眾群體已經從校園內轉向全社會,從學生群體轉向無年齡限制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有學習需求的人群,也對全民學習產生了激勵作用。對于學生而言,也可以突破校園限制,根據自身的需求在全網在線平臺上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以及先前不能獲得的其他學校的教育資源。例如,作為國內首批慕課平臺的清華學堂在線,截至2019年11月30日,它的用戶規模已達3000萬,較2015年增長了19倍,總選課人次超過7800萬[3]。可以說,“智能互動”教學模式面向全網用戶敞開教學資源,不僅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分享,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