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雋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日趨重要。本文從《公共政策學》課程思政適應性探索的必要性出發,指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要遵循興趣認同、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結合以及同向同行的目標;并提出從共講中國故事、“感受——觸碰——分析”三位一體和網絡平臺使用等方式進行建設。
◆關鍵詞:轉變;適應性探索;公共政策學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的《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率先構建思政教育的建設體系,滬上高校紛紛響應,各地緊隨其后,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
一、《公共政策學》適應性探索的必要性
《公共政策學》作為一門緊密聯系現實的課程,需要不斷適應“課程思政”的新發展與變革。
1.適應“后疫情時代”的要求
“新冠疫情”期間,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互聯網+”教學模式得以推廣,并在“后疫情時代”迅速發展,學生獲取政策知識途徑多元,知識建構自主性增強,然而由于信息邊界模糊,多元價值伴隨公共政策涌入,學生出現思想和認知上的困惑,作為老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堅定正確方向,堅持“四個自信”。
2.適應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
習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成為公共部門的工作人員是他們重要的職業生涯規劃之一,思政元素與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高度契合。通過“課程思政”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公共事務管理人才。
3.適應《公共政策學》發展的訴求
《公共政策學》具有天然的思政元素,引入黨和國家的最新政策,結合理論分析,使學生能準確把脈大政方針,切實感受科學性與先進性,從而支持政策、維護政策、踐行政策,并樹立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奉獻精神等。
二、《公共政策學》適應性目標的探索
1.適應性理念:興趣認同
《公共政策學》的理論是枯燥的,生活中的政策是有趣的。鼓勵學生養成關注政策的習慣,用專業知識研究學生感興趣的政策,使學生在吸收專業知識的同時認可政策,激發愛國熱情。
2.適應性核心:顯性思政與隱性思政的結合
顯性思政是思政教育的原始形態,由于它的易察覺性,使用頻率過高可能引起逆反心理。隱性思政是發展形態,能夠潤物無聲地對學生的認知、行為等產生潛移默化地影響。隱性思政與顯性思政結合,確保“課程思政”的效度與信度。
3.適應性標準:同向同行
習總書記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公共政策學》結合政策體系、政策模型等對核心價值觀、十四五規劃等政策進行分析,與“思政課程”遙相呼應,確保全局思維與戰略意識的樹立。
三、《公共政策學》適應性建設模式的探索
1.適應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融合:共講中國故事
“后疫情時代”的困惑源自知識與能力的增長與價值發展的不平衡,《公共政策學》將價值塑造融入知識和能力中,以共講中國故事為載體,鼓勵學生從國情出發,體會中國智慧,理解中國方案。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學生從親身經歷出發,交流疫情中的故事,體會疫情防控政策的正確性;解讀習總書記“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講話,樹立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形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觀看“最美逆行者”視頻,引導學生形成尊重專業人員的意識;講述“健康碼”背后的故事,以榜樣力量培養學生敬業精神、創新精神、奉獻精神等。共講故事是前提大陸,通過專業、能力與思政元素的融入達到講好故事。
2.適應接受的思維形式:“認知——認可——認同”三位一體
生活中的政策是真實可觸的,思政元素具有象征性的特點,學生對二者對待方式與接受程度不盡相同。因此,從對政策認知出發,通過對政策的認可以及認同,融入思政元素是更符合思維接受習慣的。這主要表現在:首先,認知先行,體驗公共政策。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鼓勵學生利用發達的網絡系統,主動搜尋黨和國家出臺的公共政策,自覺形成潛在的思政意識;其次,認可相伴,接觸公共政策。根據線上平臺了解學生搜尋到的具體政策案例,選取學生認可度、關注度高的政策,例如十四五規劃、三胎政策等,通過角色模擬的形式使學生意識到政策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從而喚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其融入學生的情感認可;最后,認同相守,研究公共政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選擇適合的思政角度與思政元素,將思政元素深植于其中,實現思政自覺,實現“三全育人”的任務。
3.適應與其它課程的關系:區別與共建
《公共政策學》存在于整個教學體系中,課程間相互關聯,思政元素相互作用,在適應性建設中要注意:一方面,在《公共政策學》與其它專業課的關系上,為防止因使用同一熱點政策導致不同老師思政元素輸出的重復或各自為政,采取事先溝通的方式,在可能出現交叉的思政內容上進行劃分與明確,從而課堂上思政元素使用的擠水提質;另一方面,在與《時事與政策》的關系上,通過多方交流,實現思政元素的多角度融入,確保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四、小結
《公共政策學》在“課程思政”的適應性探索中,以點和線為主,面上的關聯度有待提升,下一階段將對整課程的系統性、整體性思政元素進行提煉。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課題名稱:2017年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立項項目《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過渡期的教學模式梳理與適應性探索》(2017SZ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