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資助體系日益完善,貧困大學生上學難問題得以解決,然而,臨時困難學生的問題也不在少數。本文以突發疾病致貧學生案例為切入點,從輔導員應對的實際工作角度提出大學生臨時困難資助的處理措施和啟示。
◆關鍵詞:輔導員;大學生;臨時困難資助;案例啟示
學生資助工作是輔導員日常事務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廣和落實學生資助政策,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這既需要工作經驗的積累,也需要結合實際不斷思考和改進。
1案例概述
2019年12月底,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戰結束,在統計學生考研信息的過程中,我得知畢業班某學生骨癌復發情況危急,班里同學正在自發籌款,想幫助該同學渡過難關。
2處理過程
學生事無小事。作為負責學生資助工作的輔導員,我高度重視這一突發情況,第一時間將了解到的情況匯報給學院領導,商議緊急救助方案,經過商議,本次救助主要從提供心理幫扶和解決實際問題兩方面入手。
心理幫扶層面。由于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太了解,我一方面查詢學院學生信息庫數據、困難學生檔案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與班級學生干部進行溝通,了解該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學習、心理等各方面情況。經過前期側面了解情況,該生是單親家庭,2017年因治療費用家庭經濟狀況已經深受打擊,但復學后他并未參加困難認定申請,此外,同班級學生和朋友反映該生非常樂觀積極。在基本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為全面了解學生目前的困境,我主動聯系到他,而此時學生已經在醫院接受治療,這時的他心理上非常煎熬,通話期間幾次哽咽,我表示愿意聽他傾訴,學生給我講述了他的家庭情況、患病治療的過程以及疾病復發的心理壓力:單親家庭,從小與父親相依為命,家中唯一收入來源是父親務農所得,勉強支撐學習費用和日常開支,2017年確診骨癌入院治療,花費十幾萬,父親把能借錢的親戚都借遍了,自己休學一年療養,復學后努力的學習,想把失去的時間爭取回來,還參加了考研,本以為一切都在變好,結果這個關鍵時刻疾病復發,第一次治病的欠債還沒還清,這次的費用更是雪上加霜,手術費沒有著落,學業也成了問題,心里極度痛苦。聽完學生的傾訴,我首先對他在校期間的表現給予充分肯定,隨后安撫他的情緒,告訴他現在老師和同學們正在一起努力想辦法,幫助他克服困難,鼓勵他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學生聽后很感動,表示一定會堅強撐下去。
解決實際問題層面。學生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手術費用和治療費用。雖然,學院向學校申請臨時困難補助5000元,但這遠不足以承擔后續治療費用,所以,跟領導匯報后,學院決定協助學生發起水滴籌捐助活動。為尊重學生意見,我與學生和家長充分溝通,最終在水滴籌發起在線公開捐款。在線捐款發起后,結合本次救助活動,學院發起愛心傳遞教育活動,學生們紛紛參與到本次活動,一時間信息轉發、捐款鏈接鋪滿了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平臺,最終募得三萬余元捐款,本次朋輩幫扶的愛心教育也取得良好成效。捐款結束后,學生表示想要公開對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表示感謝,經過考慮,我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建議其治療期間先以短信或者其他線上的形式向大家表示感謝,等康復后,我會幫助其安排公開的感謝儀式,正好也為同學們上一堂感恩教育課,他表示愿意配合。
后續跟蹤服務層面。在接下來的治療過程中,我持續關注著他的思想動態和家庭情況,及時給與安撫,幫助解決困難,與家長密切聯系,發揮家校合育的成效。寒假期間,學校領導、學生工作處聯合學院到學生家慰問,為他送上了學校和校友會的捐款以及生活用品,鼓勵他調整好心態,勇敢面對困難,早日康復返校。該生表示一定將大家的愛心化作動力,全力以赴戰勝病魔,早日回到校學習,不辜負老師、校友和同學們的關心和支持。
3案例反思
在處理這次臨時性困難資助事件的過程中,我發現臨時困難補助體系并不完善,學生普遍不了解臨時困難補助的申請流程,對資助體系的了解也是不甚了了。這導致部分因疾病、災難致貧的特殊困難學生難解燃眉之急。
現如今,學生資助工作體系不斷完善,國家助學貸款、綠色通道、社會力量助學、獎助學金等等資助覆蓋面逐年擴大等,常規的資助工作解決了大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的需要,但在疲于應對常規資助的流程中,我們常常忽視了學生精神層面的幫扶,困難學生的心理需求也需要重視。
4案例啟示
第一,輔導員需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生活環境的重大改變是許多人壓力產生的根源。臨時性困難補助的設置主要是針對突發自然災害、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特殊情況家庭的學生。這類學生受事件沖擊、情緒起伏大,易崩潰,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更需要體現“人文精神”,結合掌握的專業知識,采取適當的語言和方式更有利于工作順利開展。
第二,學生的資助知識普及需要加強。這在日常工作中也會遇到,學生不知道怎樣辦理助學貸款,如何進行貧困認定等等,因此,在學生入學初,除了常規的入學教育,高校也要加強資助政策的宣傳,完善資助流程管理,推動資助體系標準化建設,確保自上到下的明晰。
第三,發揮學生干部作用,建立資助預警體系。學生之間交流密切,更容易較早了解學生家庭情況的變化,指導學生干部成立資助工作小組,在臨時性困難發生時,及早上報,形成幫扶合力。
參考文獻
[1]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學與生活[M].王壘,王甦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364.
[2]吳雪萍.大學生資助工作的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湖北省相關數據的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39.
作者簡介
張萌(1991.08—),女,山東煙臺人,魯東大學商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