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幼兒園普遍存在的只重視組織每周兩次的語言集體教育活動,忽視了在一日生活中滲透語言教育的現象,本文提出,幼兒教師應把握幼兒日常生活中語言學習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契機、巧用話題引導、妙用材料誘發的語言教育策略。
關鍵詞:日常生活;語言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3-0043-03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橋梁,如果沒有語言交流,社會的發展會停滯不前。幼兒學前時期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期之一,但目前幼兒園普遍存在只重視組織一周兩次的語言集體教育活動,忽視了在一日生活中滲透語言教育的現象,這種現象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極為不利。《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夠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日常生活中有著大量語言教育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正是語言集體教育活動的必要補充和延伸。幼兒教師應高度重視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教育,既要把握幼兒日常生活中語言學習的特點,更要掌握日常生活中語言教育的策略[1]。
一、把握日常生活中語言教育的特點
1. 隨機性。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教育大多是在非正式的場合下,在幼兒沒有任何智力負擔和心理壓力的狀態下進行的,內容和方法是隨機的,時間可長可短,還可以隨活動空間的遷移不斷變換交流的內容,語言交往的環境寬松自由,具有遇物而誨和相機而教的隨機性。
2. 情境性。幼兒需要在真實而平常的情境中擴展語言經驗。幼兒園生氣勃勃的一日生活恰好給幼兒創造了無處不在的語言學習情境,置身在這種情境中的幼兒能從中獲得令其高興和有意義的生活經驗,嘗試根據不同情境的需要運用適當的方法組織語言、表達想法,進而獲得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3. 針對性。幼兒的言語水平和言語交往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在日常交往的自然情境中,更容易表現出語言表達上的個體差異。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教育更有助于教師了解每個幼兒語言發展的真實狀況和差異,進行因材施教和個別指導[2]。
二、善于捕捉契機,引導幼兒日常交談
日常交談正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與教師和同伴進行的語言交流,只要教師善于捕捉契機進行適時引導,化“無心”為“有意”,一日生活中的全部活動情境都可以成為幼兒語言發展的契機。
(一)捕捉契機,促進幼兒有情境地交流
豐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實了幼兒說話的內容,又為他們創設了多元的語言情境。來園、早操、進餐、盥洗、如廁、喝水、散步、離園等生活活動及過渡環節中,幼兒總會有意無意與教師和同伴閑聊,教師抓住這些閑聊時機“有意”引導,就能引領幼兒身臨其境地交流。例如來園時教師可問幼兒“今天誰送你來的?”“路上有沒有發現新鮮事?”“周末去哪玩了?”;盥洗時讓幼兒看“我會洗手”的標識圖學習洗手;進餐前的等待中把幼兒帶入“你聽我說”的環節,相互念念兒歌、說說謎語;午睡時用故事送幼兒進入夢鄉,用“兩個好朋友,交叉握握手,變個兔耳朵,交叉拉拉手”的順口溜幫助幼兒學系鞋帶;散步時引導幼兒觀察四季美景,加深對“春暖花開”“驕陽似火”“一葉知秋”“天寒地凍”等詞句的理解,鼓勵幼兒在看、聽、摸、聞、嘗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捕捉契機,注重與幼兒個別交流
不同幼兒在語言學習的速度、效果以及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積極性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個體差異。教師若留心觀察,就能動態地了解每個幼兒的言語交往能力和態度,做好個別指導。對于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要提出略高于他們現有水平的要求,如請他們給大家講述故事和見聞,委托他們轉達老師的意見和要求等;對于不愛說話或以點頭、搖頭代替說話的幼兒,教師要主動親近以解除他們說話的顧慮,鼓勵他們大膽說話;對那些語言發展中出現問題或產生語言障礙的幼兒,要更加細心地去觀察了解,找出問題,分析原因,制定合適的計劃進行語言輔導,以免錯過關鍵期造成語言發展的終身問題。
(三)捕捉契機,引領幼兒全方位交流
第一,促進師生交流。教師要提供良好的語言示范,說話要規范、文明,表達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口語表達的技巧。教師要耐心傾聽回應,對于幼兒各式各樣的回答,無論是精彩的,還是表達不清晰的,都要耐心聽取,并以驚喜、接納和微笑為其加油。教師要做幼兒平等的“對話”伙伴,在堅持每天和每個幼兒有語言交流的基礎上,還要與重點幼兒一對一交談,尤其要把目光投向口語表達能力弱的幼兒,用鼓勵與表揚引導他們學會說。
第二,促進生生交流。只要教師善于創設幼兒鄰座之間、玩伴之間、小組之間自由交流的機會,幼兒就會在討論中學會聽和說;在爭執中學習辯論;在聊天中學會問候和敘述;在交往中學習請求、感謝和道歉。即使幼兒的交往有了矛盾,教師也不用立即“滅火”,可以延遲反應,靜觀其變,給幼兒一個嘗試用威脅、警告、協商、誘惑、解釋、提出條件、轉移注意等多種表達方式解決矛盾的機會。
第三,促進群體交流。群體間的交流是一種層次更高的互動。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追隨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拋出“高個子好還是矮個子好”“冬天好還是夏天好”“男孩好還是女孩好”“看電視好還是看書好”等話題,引發幼兒群體間的辯論,在自圓其說的過程中發展想象力、思維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
三、巧用話題引導,組織語言專題活動
(一)了解語言專題活動的特點
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專題活動是一些經常性、多樣化的小型語言實踐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和語言能力選擇并確定中心話題,讓談話內容和組織形式在一段時間內以相對穩定的方式定期開展,以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活動,示例如下。
1. 活動內容。每天一次早操前5分鐘的天氣預報。組織形式:用符號、圖畫或標志記錄當天的天氣情況或制作天氣預報圖;用語言或配合動作表演預報當天的氣溫和特殊的天氣情況;制作“友情提示牌”為大家服務,如雨天外出要帶傘,轉冷多穿衣,有暴風雨注意出行安全等;天氣預報員由值日生或幼兒輪流擔任。
2. 活動內容。每天一次集體教育活動前8分鐘的說新聞。組織形式:從報紙、電視、電腦等獲取前天晚上或當天的新聞;制作新聞記錄本;按照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播報新聞;每天1—2人,輪流說新聞。
3. 活動內容。每周一次10分鐘的廣告比拼。組織形式:從電視、電腦、報紙上采集各種廣告語;為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創編廣告語;幼兒自愿在集體面前表演廣告;每說一則廣告則積累一顆星星,累計星星總數可兌換玩具予以獎勵。
4. 活動內容。每周五離園前20分鐘夸一夸。組織形式:自夸——我進步啦;互夸——夸夸我的好朋友;大家夸——夸夸身邊的好人好事。
5. 活動內容。每月一次30分鐘的小小辯手。組織形式:明確辯論話題;形成正反和反方;收集資料;一對一辯論或組與組辯論。
可見,幼兒園經常開展的語言專題活動具有明顯的共性,能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零散的時間為幼兒開辟有趣的語言學習空間。
第一,有突出的中心話題。每個語言專題活動都有一個有趣的中心話題。例如新聞雖每天發生,但每天的新聞各有不同,以新聞為話題讓幼兒在“說新聞”中輪流播報,既能培養幼兒關注新聞、吸收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經常拋出“開心一刻”“廣告大比拼”“小小辯手”等幼兒感興趣的話題,能引導幼兒想說、敢說、迫不及待地說。
第二,有固定的活動時間。每個語言專題活動都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周期,隨話題的不同,周期可長可短。例如“天氣預報”“說新聞”是吸引幼兒聊聊每天的天氣和身邊的熱點,適合每天一次;“開心周末”可安排在周一早晨,每周一次;“喜歡這本書”需要幼兒把近期讀書的印象介紹給大家,適合一周或半個月進行一次;“四季談話”可隨季節變化每個季度進行一次總結性談話,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要激發幼兒的說話興趣,語言專題活動的形式應變化多樣。“夸一夸”活動中可以鼓勵幼兒自己夸自己,或兩人一組互相夸贊,也可以你一言我一語共同贊美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以保持活動的新鮮感和趣味性。
(二)巧妙選擇話題
教師要想組織好語言專題活動,確定合適的話題很關鍵。第一,以幼兒的趣事及日常生活經驗為話題,例如“快樂的家”“好玩的玩具”“我的名字”等話題,能引導幼兒對自身及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加以關注和交流;第二,以幼兒能吸收的社會信息為話題,例如幼兒對“新鮮事兒”“奧運會”“交通規則”等話題感到很新奇,會更樂意表達所見所聞,引發熱議或爭論;第三,以幼兒能理解的科技發展信息為話題,“家用電器”“漫游時代列車”“恐龍世界”等話題能誘發幼兒去關注可感受、能理解的科技發展信息;第四,以生活中偶發性的事件為話題,“陽陽為什么沒來”“金魚怎么死了”能讓幼兒暢所欲言;第五,可以以文學作品為話題,讓幼兒在“小白兔電視臺”播報新聞、朗讀兒歌,或在“大風車劇場”表演“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和“七色花”等[4]。
四、妙用材料誘發,開展活動區活動
(一)精心設置各種區角
第一,設置圖書角。圖書角的布局要體現溫馨的風格。在盡量選擇光線充足、活動方便且安靜的角落,鋪上地毯,放置軟墊、積木或小椅子等,供幼兒倚靠或坐著看書。墻面以淡藍、淡綠或粉紅為佳,墻壁上可貼一些圖片,再鼓勵幼兒給書屋起個好聽的名字。圖書角的材料應豐富多樣,包括各種繪本、畫報、圖卡、自制圖書及必要的工具書等,圖書的安放要便于幼兒自由取放。
第二,設置視聽角。教師可在視聽角里安置電視、電腦、MP3、故事機、視頻展示儀等現代化電器設備,提供形象生動、情節有趣、內容淺顯的視頻、音頻資料,吸引幼兒動手操作,讓其收聽收看,提高其傾聽水平,提高幼兒對動態藝術的觀察能力、符號轉譯能力、故事圖式理解能力和追蹤活動畫面的想象力。
第三,設置表演角。教師可在活動室內開辟出一定區域,存放表演所需要的道具、玩具、服裝、頭飾等,也可以臨時在走廊、門廳、過道或室外等地設置臨時表演場所,吸引幼兒隨時扮演角色進行表演[5]。
(二)開展富有特色的區角語言活動
第一,開展圖書角中的語言教育活動。例如,與幼兒一起商議并建立必要的閱讀規則,引導幼兒理解并執行規則;關注幼兒的閱讀進展,及時更換或添加新書和介紹新書,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每天設定固定的閱讀時間,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常性開展欣賞活動、故事大王、自制圖書、圖書展覽會、問題式閱讀等富有特色的圖書角活動。
第二,開展視聽角中的語言教育活動。例如教師指導家長和孩子一起精選優質的視聽材料;定時向幼兒播放或指導幼兒掌握現代化電器設備的操作方法,便于幼兒隨時按意愿開展聽賞活動;善于運用連貫視聽、重復視聽和定格觀看的方法指導幼兒視聽;經常性開展復述朗誦、聲像配音、聽音響講故事、錄音游戲、看看說說、新聞播報等富有特色的視聽角活動。
第三,開展表演角中的語言教育活動。例如,和幼兒一起搭建小舞臺(包括木偶臺)、制作道具,營造表演氛圍;引導幼兒理解文學作品,分析角色的形象特征;鼓勵幼兒大膽表演和自編自演;經常性開展詩歌朗誦、故事表演、玩偶表演、幽默表演和模仿秀等豐富多彩的表演角活動。
五、結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3、4歲是幼兒發展最迅速、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幼兒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但是,由于幼兒年齡太小,詞匯量缺乏,經常因為“搭不上話”而感到無趣,缺乏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針對這一現狀,本文依據語言教育的特點,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契機、巧用話題引導、妙用材料誘發的語言教育策略,以期促進幼兒在語言領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世明. 動畫片講述活動探究[J]. 學前教育研究,2007(01):29-32.
[2] 王蕾. 幼兒一日生活活動中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J]. 幼兒教育,2015(10):15.
[3] 楊秋香. 淺談一日活動中的語言教育[J]. 素質教育,2013(07):107.
[4] 郭靜. 初探幼兒教育中怎樣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J]. 教學考試,2017(27):163.
[5] 李爽. 論如何有效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J]. 文淵(高中版),2019(05):371.
(責任編輯:鄒宇銘)
作者簡介:陳松林(1962—),女,學士,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幼兒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