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課程定位
《構成》是一門設計基礎課程,是理論和實踐互相結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對色彩敏銳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速寫和色彩表現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正確表現對象的速寫造型能力,掌握扎實的基本造型規律、法則和技巧,提高美術修養和鑒賞能力,培養藝術的感知能力,為后續設計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課程思政培養目標
開展《構成》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成果,融入思政教育真正達到教育目的。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在專業課程的教學思路上,融入思政教育,還可以在專業課程的設計環節加入傳統文化元素。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將思政運用中實踐教學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思考思政教育的意義,提升學生的精神涵養,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2.1樹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的目標
從學科設計來看,思政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對于我國的思政教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是教育的重點,要深深植入到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在《構成》課程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我國的風土人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2.2樹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目標
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從古至今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構成》課程教學中,思想道德教育更為重要,一定程度上,道德品質是高于專業能力的。因此,在《構成》課程教學中要注重道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
2.3樹立重視黨的領導建設目標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當代大學生作為黨的接班人,要認真貫徹黨的指導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在思政教育的開展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黨、了解黨、重視黨的領導建設,從而擁護黨的領導。
2.4樹立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理念目標
正確的價值觀理念,決定了學生的政治立場以及政治意識,決定了學生對事物的評判能力,這是當代大學生必須要有的價值觀。因此在《構成》課程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是主動規避風險的一種表現。在案例教學以及案例講解中,教師要無形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3.《構成》課程設計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對于 《構成》的課程思政設計可以從專業理論知識講授的具體內容、教學方式和實踐教學環節等多角度,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課程”的精髓,明確核心知識、拓展知識目標、實際操作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將之有機結合,化零為整,
并根據每個教學環節中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的放矢、有針對性教學,加以總結與優化,最終形成含思政元素的《構成》的
精品課程。《構成》課程中各提煉知識點與思政德育元素有機結合的教學設計如下表:
4.結語
目前,針對藝術專業《構成》課程思政實踐正在進一步探索中,教學團隊在教學實踐和探索中,不斷轉變教學思路,加強自身政治修養提升,增強課程思政意識,充分挖掘《構成》課程的思政元素,將其深度融合到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過程中, 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的同頻共振。
項目編號:2020年安徽省省級雙基示范課《構成》。
作者簡介:劉璇,講師,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