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英 王雪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29300
楊鳳梅/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畜牧工作站 029300
由于養牛業規模不斷擴大,由原始散養模式向集約舍飼模式轉變,飼養過程中也隨之出現很多問題,如飼養密度過大、環境衛生差、日糧飼喂不合理、飼喂方式不科學等,這些問題解決不好,就會發生各種疾病。魏氏梭菌病就是其中較高發的一種疾病。魏氏梭菌病病原為產氣莢膜梭菌,正常情況下,土壤、污水、飼料、糞便及腸道中均存在一定數量的病原菌,屬于條件性致病菌。引起發病一是外源性感染,通過消化系統或接觸感染。二是牛體免疫力下降或胃腸環境特別是胃腸酸度發生明顯改變時引起自體感染。體內病原菌大量繁殖后,釋放大量內毒素進入血液,引起牛發病急劇死亡。此類病多感染青壯年牛,常呈急性經過,來不及用藥治療即死亡。少數有臨床經過的慢性病牛,可用10%~25%葡萄糖、維生素C、生理鹽水、碳酸氫鈉液等靜脈注射,樟腦磺酸鈉、硫酸鎂等肌肉注射,進行對癥治療。同時加強對病牛護理。對其他同群健康牛可采用青霉素、鏈霉素、磺胺嘧啶等藥物進行肌肉注射,實施預防性治療。也可將土霉素粉、氟苯尼考粉等加入水中飲服或飼料里喂服,起到預防作用。另外,要及時找出發病原因,采取消毒、隔離病牛、緊急免疫注射、加強飼養管理等綜合性措施,進一步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保障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1.1 外源性感染因素由于圈舍環境衛生不好,糞便、污水、墊草等長期得不到清理,大量病原菌污染飼草、飼料、飲水等造成感染;初春秋末,放牧場地低洼潮濕,土壤中存在病原菌,家畜采食污染牧草、水源而引起感染。
1.2 飼養管理不當引發的內源性感染因素突然變換飼料或長期飼喂劣質飼草料及精飼料比例過大等,如突然或大量飼喂青嫩多汁、蛋白質含量豐富、酸性較大的青貯和黃干貯等飼料,牛胃腸道pH 值發生急劇變化,酸度增高,引起腸道正常消化機能紊亂或破壞,腸道內固有病原菌加速大量繁殖,產生毒素經腸壁吸收到血液而引起發病。另外,飼喂保存不當的霉變青貯、黃干貯、秸稈干草等飼草料也會引起發病。
1.3 氣候環境因素牛魏氏梭菌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早春、秋末等季節多發。此季節溫度高低變化幅度大,致使牛體自身免疫力隨之下降;圈舍、環境、草場等濕度大,特別是秋雨大的年份,病原菌活躍,繁殖生長加快,更易引起發病。
1.4 藥物不合理使用因素在飼養過程中,治療和預防各種疾病時,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藥物,對牛產生嚴重影響,導致牛腸道內菌群失調,造成正常消化機能紊亂而感染發病。
2.1 流行特點產氣莢膜梭菌根據產生外毒素的種類差別,本菌可分成A、B、C、D、E 五個血清型。本病發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以全身實質器官出血,尤以心臟出血明顯,膽囊充盈體積變大、小腸部出血等為特征。此病原菌能使不同年齡、不同品種的牛發病,四季均可發生,臨床以初春、秋末時節多發。繁殖母牛以4~6 月份發病較多,犢牛以4~5 月份、10~11 月份發病較多,病程長短不一,短則數分鐘至數小時,長則3~4d 或更長;病死率可達93%~100%,發病牛多為青壯年體格強壯、膘情較好者。
2.2 臨床癥狀病程短,一般看不到任何癥狀,突然發病,死亡快。發病牛精神不振,口流清涎,腹痛,急劇腹痛;體溫增高或正常,少部分牛病初糞便呈水樣,之后排帶血、膠凍樣或黑褐色水樣糞便,糞便有時呈噴射狀,有特殊的腥臭味,頻頻努責,呈里急后重;呼吸促迫,結膜發紺,全身肌肉震顫;行走不穩,時有驚恐表現,隨后狂叫倒地,四肢滑動,繼而死亡。有的當天晚上飲食均正常,第二天早上發現已經死亡,有的放牧歸來途中突然死亡。死后腹部迅速膨大,從口腔流出大量泡沫樣液體,舌伸出口外,肛門外翻。
2.3 病理剖檢變化以全身實質性器官出血為主要特征,胃粘膜脫落,瓣胃最明顯,腸管大面積出血,空腸最明顯,場管內充滿大量氣體,外表呈紅褐色,腸黏膜脫落呈彌漫性出血。膽囊充盈,體積變大。病程長的可見小腸結腸出現潰瘍,有出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或有出血,心臟質地變軟,心耳及心外膜有大量出血點或出血斑,心臟橫徑變大。肝腫大。肺水腫,呈鮮紅色。腎瘀血,腫脹。脾腫脹,有出血斑,呈紫黑色。淋巴結腫大,呈大理石樣。
2.4 實驗室診斷方法
2.4.1 樣品采集采集病死牛實質器官(心、肝、脾、肺、腎)等分別接種到血瓊脂平皿和厭氧肉肝湯中進行細菌學分離。采集發病動物的腸管,尤其是小腸的回腸部位,兩端分別用繩扎緊,送實驗室進行毒素檢測。
2.4.2 通用檢測技術
2.4.2.1 涂片和鏡檢 采集病死牛實質器官心、肝、脾、肺、腎、空腸腸壁,無菌操作抹片,進行革蘭氏染色并鏡檢,當發現大量革蘭陽性、兩端鈍園、邊緣整齊有莢膜的大桿菌,單個或成雙排列,偶見有芽孢時可初步疑為產氣莢膜梭菌病。
2.4.2.2 細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
(1)活菌計數培養(根據GB/T4789.13—2003 進行)無菌操作稱取食品檢樣25g(25mL)放入均質器中,加0.1%蛋白胨水225mL,低速攪動1~2min,使之均質化,作為1:10稀釋液。將上述1:10 稀釋液按1mL 加0.1%蛋白胨水9mL,作10-2~10-6系列稀釋液。吸取各稀釋液1mL,分別放入兩個滅菌平皿內,每個平皿內澆注約50℃的SPS 瓊脂15~20mL,仔細轉動平皿,使稀釋液和瓊脂充分混合均勻。上述瓊脂平板凝固后,倒置于厭氧培養裝置內,于(36±1)℃培養24h。選取長有30~300 個菌落的平板,計數菌落數。
(2)鑒定試驗由平板上任取10 個黑色菌落,分別接種FT 培養基,于(36±1)℃培養18~24h,用上述培養液涂片,革蘭染色鏡檢。產氣莢膜桿菌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其耐熱菌株可能形成卵形芽孢,位于菌體中央或近端,其寬度一般不大于菌體。用接種環穿刺接種動力—硝酸鹽培養基,于(36±1)℃培養24h,觀察接種線的生長情況,判斷有無動力,然后滴加甲萘胺液和對對氨基苯磺酸液各0.5mL,觀察硝酸鹽是否被還原。產氣莢膜梭菌無動力,能將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取生長旺盛FT 培養液1mL 接種于含鐵牛乳培養基,在46℃水浴中培養24h后觀察有無“暴烈發酵”現象,5h 內不發酵者為陰性。產氣莢膜梭菌發酵乳糖,凝固酪蛋白并大量產氣,呈現“暴烈發酵”現象,但培養基不變黑。用接種環取FT 培養液點種于卵黃瓊脂平板(每張平板可至少接種10 點),于(36±1)℃厭氧培養24h,觀察接種點變化。產氣莢膜桿菌產生卵磷脂酶,分解卵黃中的卵磷脂,接種點的底部及周圍形成乳白色渾濁帶。
(3)菌數計算根據菌落的計數和確證試驗的結果,計算每克(毫升)食品檢樣的含菌數。

3.1 加強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養殖戶要嚴格消毒制度。應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消毒手段,定期開展消毒工作。通過消毒可抑制或殺滅產氣莢膜梭菌,達到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的目的,有效控制牛魏氏梭菌病的發生與流行。此外,通過消毒也可殺滅其他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卵等,有效防控其他各種疫病。消毒藥使用時要注意藥物種類選擇和濃度劑量的配比,根據消毒對象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消毒藥使用宜遵從高效、低毒、廉價、操作方便的原則。同時養殖戶要定期更換消毒藥種類,以免病原微生物產生耐藥性,影響消毒效果。消毒時要注意環境因素影響,糞污墊草等有機物的存在、刮風、下雨、冰凍等均會影響消毒效果。消毒一定要徹底,不能留死角,包括圈舍、運動場地、飼槽、水槽、周圍環境、運輸車輛、工作服及其他相關用具和物品。消毒藥宜現配現用,配完后不宜放置過久,影響消毒效果。開展消毒工作時要注意人畜安全。對新購進的牛要單獨隔離飼養2~3 周,觀察是否有異常,確認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以免疫病侵入傳染給其他健康牛。要經常清理圈舍內墊草糞便及周圍雜物,夏季做好驅殺環境中有害昆蟲,減少疫病傳播。
3.2 科學飼養管理在養殖生產中,特別是舍飼方式飼養,要科學合理飼喂全價飼料,特別要添加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等飼料。精粗飼料配比要適宜,嚴禁精飼料超量。在更換飼料或飼喂精飼料、青貯飼料、黃干貯等飼料初期,要控制飼喂量,不要喂的太多,一般要求有2~3 周時間的過度階段,才能飼喂到正常量。飼喂青貯、黃干貯飼料期間,特別初期階段,要給牛添加小蘇打或熟石灰水,調整胃腸內酸度。不同日齡、不同生產階段的牛要分群飼養,隨時調整添加或減少精飼料數量,避免采食不均。可用pH 試紙監測尿樣,正常草食性牛pH 值尿液為8.0~8.2 呈弱堿性,若發現尿樣pH值低于8.0,應立即分析飼料結構等問題,立即加以調整,用小蘇打、熟石灰等。要確保飼料優質。寒冷季節,不要飼喂冰凍草料,不要長時間飼喂粗纖維、木質素含量高的劣質飼草,如花生蔓、黃豆秸等。特別是因儲存不當的霉變青貯、黃干貯、秸稈干草等飼料更要慎重。初秋飼喂全株青玉米等青綠飼草時要注意,飼喂初期不要喂太多太飽,飼喂量應慢慢由少到多,最后達到正常量。早春、秋末季節多變,加強防范牛群應激反應,要加強圈舍保暖、通風、衛生等工作,保證圈舍內空氣清新溫暖舒適。放牧要選擇干燥地段,不要到低洼潮濕地段放牧,不要飲泡子水。在飼養過程中,治療和預防使用抗生素時,不宜長時間過量使用,防止瘤胃正常微生物群紊亂,必要時,適當添加些微生態制劑。
3.3 提高易感動物免疫力對曾經發生過牛魏氏梭菌病的村屯或場戶,要選擇適宜的疫苗每年定期開展免疫注射。使用的主要是甲醛滅活疫苗,常用的疫苗有兔出血癥—魏氏梭菌病—巴氏桿菌三聯苗,兔出血癥—巴氏桿菌—A 型魏氏梭菌三聯苗,A 型產氣莢膜梭菌疫苗,三種疫苗均有很好的保護率。對發生魏氏梭菌病的場戶,要及時采取隔離病牛、消毒及對癥治療等措施。對病害尸體實施嚴格無害化處理。同群假定健康牛要采取緊急免疫或用抗生素預防性治療,查找發病原因,通過排除病因和改善飼養管理等措施,提高牛群自身免疫力,減少發病與死亡。
3.4 藥物防治近幾年牛梭菌病頻繁散發流行,應該高度重視。需要做好病原血清型分析,做好防疫接種和藥物治療工作。
通過實踐表明,癥狀較輕的病牛,應用10%~25%葡萄糖、維生素C、生理鹽水、碳酸氫鈉液等靜脈緩慢注射,硫酸鎂、樟腦磺酸鈉等肌肉注射,進行對癥治療有一定療效。對同群假定健康牛采取青霉素、鏈霉素、磺胺嘧啶等藥物肌肉注射,起到預防效果,在飲水中放入蘇打或熟石灰,可有效控制該病的繼續發生與流行。
近些年在養牛生產中,魏氏梭菌病是多發的一種疫病,因為發病突然,病死率高,來不及治療,給養殖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認識了解牛魏氏梭菌病的發病原因、診斷方法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掌握熟悉牛魏氏梭菌病發生原因、診斷技術及防治措施,能夠為養牛業提供相關的幫助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