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凱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北京 100142)
“飛機為什么能上天”是北師大版8年級下冊內容,主要介紹流體流動情況下的壓強特點,此前內容是液體和氣體處于靜止狀態下的壓強,學生習慣靜態分析,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通過適合的教學設計從階梯化、趣味化、實驗化、生活化4個維度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讓學生能夠更加形象、直觀地學習,培養核心素養.
循序漸進是物理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只有讓教學內容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設計階梯化的教學內容便是很好的方式.教材開始直接介紹流體,然后讓學生觀察兩個實驗總結出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然后解釋球類的弧線運動,最后分析飛機為什么能上天.這樣的編排雖然直接明了、突出重點,但只有觀察實驗很難幫助學生形成從靜態到動態的思維轉變,很難形成正確的感性認識,并且球類的弧線運動比較復雜,飛機為什么能上天與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對學生而言都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再應用規律解釋這些現象就更難了,因此需要給學生逐級搭建臺階,使教學內容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內,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物理知識.
如何使教學內容階梯化呢?可以在課堂開始用趣味實驗引入,建立演示實驗與飛機上天的聯系,再進行設疑,把學生帶入真實情景,讓學生覺得物理有趣,搭建第1個臺階;之后順理成章引導學生探索實驗現象后面的物理規律,于是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得出規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探究中,覺得物理好玩,搭建第2個臺階;然后視頻展示生活中雨傘被吹翻、凸起的屋頂被風刮飛、窗簾向外飄等真實情景,學生分別解釋原因,再次建構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學生感覺物理有用,搭建第3個臺階;接著分析課堂開始趣味現象發生的原因,再分析“飛機為什么能上天”,學生發現物理能解釋這么高深的科技,覺得物理很強,搭建第4個臺階;最后用所學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覺得物理好用.
整個教學過程,一步一個臺階,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學生發現物理有趣、物理好玩、物理有用、物理很強、物理好用,逐步自主建構物理規律,并試著用物理規律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思維層次從理解、到應用、到分析、到創造,利于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教材開始直接介紹流體,對學生而言顯得枯燥,無法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美國著名心里學家布魯納指出:對所學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是學習的最好動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一切事物、現象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和探究.[1]因此可以自制乒乓球手槍,用趣味實驗引入課題.
自制乒乓球手槍(如圖1),把兩個礦泉水瓶用塑料膠槍焊接在一起,再在兩瓶焊接處開一合適孔與塑料管焊接垂直相通,讓乒乓球能順利從塑料管進入礦泉水瓶中,最后在塑料管底部裝上橡皮筋用以擋住裝填進的乒乓球.上課開始時,教師演示實驗,在鼓風機的作用下,6個乒乓球依次從塑料管中升起之后,進入礦泉水瓶,像子彈一樣被打出(如圖2),學生非常驚奇,此時引導學生觀察并提問:“乒乓球為什么能從塑料管中升起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學習 “飛機為什么能上天”,從而引入課題.

圖1 自制乒乓球手槍填滿乒乓球子彈,塑料管底部用橡皮筋擋住乒乓球

圖2 在鼓風機作用下自制乒乓球手槍打出乒乓球子彈
這樣的設計創設了真實的情景,現象明顯直觀,透過塑料管能清楚觀察乒乓球運動狀態,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迫切想知道現象背后的原因,便于帶領學生進一步實驗探究,帶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是實現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2]而教材安排如圖3,要求學生觀察現象并說明道理,這樣的編排缺乏學生體驗和探究環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利于學生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另外甲實驗器材為玻璃制品,易碎,存在安全隱患,只適合教師演示,不適合學生實驗,且細玻璃管中液柱高度的可視性不好.因此增加學生實驗,把教學內容實驗化就顯得非常必要.

圖3 教材中學生觀察與思考內容
因此增加實驗環節,自制水槍,如圖4所示,其由4個不同橫截面積的注射器針筒用膠槍焊接而成,并且分別在前端的3個注射器針筒上在豎直面內向上鉆3個小孔,用3個相同圓珠筆芯頭分別插入小孔作為出水口,并使3個圓珠筆芯頭出水口在同一水平高度.水槍注滿紅色水后,推動活塞,可發現從粗細不同的注射器針筒分別射出由高到低的3段水柱.

圖4 自制水槍向上射出高度各不同的3段水柱
自制水槍為塑料制品,克服了易碎的缺點,且輕便易攜帶,用水量較小,便于學生操作,現象明顯.自制水槍把學生對兒時“玩具”的好奇和探索熱情很好的激發出來,學生積極探究,對實驗現象非常好奇,他們認為橫截面積最小的針筒射出的水柱最高,但事實卻相反,因此他們認真觀察,進行思考分析,交流現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學生認為:之所以會產生不同高度的水柱,是因為注射針筒的橫截面積不同.而在液體流量一定的情況下,針筒橫截面積的不同會導致液體的流速不同,就像同一條河流中河面比較寬廣的地方水的流速小,河面比較狹窄的地方水流流速很大,所以橫截面積比較大的針筒中液體流速比較小,橫截面積比較小的針筒中液體流速比較大.而液體流速不同導致了液體產生的壓強不同,最后液體產生的壓強不同導致液體射出的高度不同.學生從而總結得出“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的結論.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既體會到了物理學習的樂趣;又自主建構物理規律,培養了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還增強了創新意識,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中水翼船的應用展現了現代科技的力量,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因此有必要增加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實際應用,培養學生把物理知識應用于社會的意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于是可從生活中比較常見的H型過街通道著手,讓學生設計自然通風裝置模擬實驗,以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
北京隨處可見H型過街通道,但中間過道缺乏通風系統,如何讓中間過道自然通風,并且能綠色環保呢?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方案解決此問題.學生想到了設計如圖5所示的自然通風裝置,在右側通道設置凸面墻(兩側均可).

圖5 過街通道自然通風裝置
那么如何檢驗學生的猜想和設計呢?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
用3個相同的紙盒制成一個H型模擬過街通道,在過道墻壁上增設透明薄膜觀察窗并密封,再在過道中間位置架設粉色輕紙帶,透過觀察窗可觀察紙帶的飄動方向.并且可通過紙帶飄動情況判斷風向.若紙帶左側下垂,右側向上飄起,表明過道中形成了向右的風,從而形成自然通風;若紙帶右側下垂,左側向上飄起,表明過道中形成了向左的風,從而形成自然通風;若紙帶向兩側下垂的幅度基本一致,表明過道中沒有形成自然風.
當通道中沒有增設凸面墻,兩個相同的鼓風機同時工作模擬自然風時,中間的紙帶向兩側下垂的幅度基本一致,如圖6所示,表明沒有形成吹向一側的風.當在右側通道增設凸面墻時,過道中間的紙帶左側下垂,右側向上飄起,表明中間過道自然形成向右側的風,如圖7所示.這是由于右側通道增設凸面墻后,右側通道空氣流速變大,從而使得右側壓強減小,從而實現向右吹的自然風,所以紙帶向右飄起.

圖6 過街通道自然通風裝置

圖7 過街通道自然通風裝置
此實驗源于生活,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很好地啟發了學生把所學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并解決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社會責任感.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讓學生體會把知識轉化成技術的力量,利于學生形成物理觀念,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此實驗取材簡單,易制作,可探究性很強,凸墻的形狀、通風口的形狀,都對通風能力有較大影響,還可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