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平 陸建隆
(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與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后文簡稱ICT)的飛速發展,不斷改變人類傳統的傳遞信息、通訊交流的時空觀與方法論.時代發展催生對于新時代人才素養的新要求,因而世界各國均逐漸開展針對ICT素養的研究及測評工作.以Voogt等學者對國際主流的21世紀素養框架進行研究,表明ICT素養為所有框架的核心成分.[2]我國在2019年2月也發布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其特別指出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并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足見ICT素養在現代化人才培養中所占有的地位.本文在對ICT素養及其內容框架分析的前提下,構建一個以問題解決為基、依托IYPT、指向ICT素養培養的項目化學習模式,通過模式的建構,一方面提供一項培養高中生ICT素養的實踐方案,另一方面也給后續在中學中進一步開發ICT素養培養模式提供有力的參考.
在比對分析國際上對ICT素養的概念界定后,本文決定采用Markauskaite教授的定義,即ICT素養是指與ICT使用相關的可遷移能力集合.[3]對此有兩點需要加以說明,一是需要對“能力”與“素養”加以區分,能力是指個體所具備的能夠勝任某種活動的實力,其范圍是較為狹窄且不完整的;而素養是指的包括相關能力在內的知識、態度、情感以及價值觀等層面.因而在定義中表明是“可遷移能力”,相較于純粹的ICT能力,其賦予了更高層次的可推廣的、一般化的能力屬性與要求.二是定義中所表達的“與ICT使用相關”要求這一素養需要通過ICT工具進行培養.
此外,考慮到目前存在數個與ICT素養極為接近的概念,為避免在模式實踐過程中的混淆,在此也加以辨析.一是信息素養,這一概念起源于情報與信息科學,表達是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且有能力查找、評價以及有效使用信息的素養;二是媒體素養,起源于媒體與公民研究,指向的是獲取、分析、評價、制造印刷媒體的素養.相較于信息素養與媒體素養,ICT素養更強調對于數字化設備、軟件以及設施的使用.
ICT素養的內涵在滿足其定義的基本要求上,應根據時代的需求不斷發展,從最初的僅關注計算機知識與簡單編程能力到后來的強調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再到目前這個階段,前兩種ICT素養的內涵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速度,簡單的掌握ICT技能等已不足以讓學生適應時代的變化,教育過程中也無法將所有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因而當下的ICT素養的內涵應該進一步發展到用ICT通用技能以及元認知能力替代此前的簡單技術技能,達到“授之以漁”的教育目標.
且ICT素養屬于21世紀素養中的關鍵內容,因而采用孤立的視角審視ICT素養是不合理的,應從ICT能力成分和能力外延來審視ICT素養,強調其自身屬性的同時也突出其與其他諸多素養間不可或缺的聯系,構建如圖1所示的ICT素養框架圖.

圖1 ICT素養框架圖
在素養框架下,包含ICT能力成分、普適性認知與結合能力3部分內容.ICT能力成分指向與ICT使用相關的能力,包括作為ICT使用基礎的ICT工具、知識與操作以及作為ICT能力特征所決定的信息定位、處理、共享及倫理.與此同時,普適性認知與結合能力的素養內涵決定了ICT素養不僅是單純的技術能力,而更應理解為特定問題情境下的收集信息、知識建構和交流能力,也即ICT能力融合相關認知與素養以解決問題的能力.
ICT在創造、交換知識與信息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ICT素養所指向的基于問題解決的素養內涵,使得例如項目化學習的教學模式的應用成為可能.
項目化學習是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研究或應對一個真實的、有吸引力并且復雜的問題、課題或挑戰,從而掌握重點知識與技能,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綜合技能、素養等均能夠得到有效培養,其一般化的設計流程圖如圖2所示.

圖2 項目化學習流程圖
項目化學習模式的框架最終依附于IYPT的備賽過程建立,其有效性在于,在IYPT(International Youth Physical Tournament)中,參賽者需要基于給定的開放性物理問題進行分組研究,最終就與問題相關的基本知識、理論分析、實驗方案、結果討論等進行辯論.如不考慮最終在賽場上進行競技的環節,其長達一年時間的備賽過程,作為新型教學模式的良好開展載體,采用項目化學習進行設計,一方面符合競賽主辦方培養人才的初衷,另一方面也契合高中學生發展特點.
因而在“以問題解決為基,依托IYPT,指向ICT素養培養的項目化學習模式建構”的邏輯下,構建出模型的框架如圖3所示.

圖3 模式框架圖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一種模式設計并非僅僅培養了ICT素養,其固然具有核心的指向,但在后續的分析中不難發現,經歷這一項目化學習后,學生所得到的發展是多元的,這些附加屬性恰恰是ICT素養在現今階段與其他核心素養具有不可分割之緊密聯系的映射.
賽題作為IYPT區別于其他物理競賽的一大特色,在備賽過程中屬于源頭型資源,對應于項目化學習理論中的“從一個基本但足夠重要的問題開始”.學生需要根據賽題所創設的開放性情境,確定恰當的切入點并進行初步的研究設想.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在不加以外界相應的科學引導下,不排除有學生能較好地開展后續研究,但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極為困難的.
因而在學生選題開始研究前,應先進行賽題分析環節,在此環節中賽題作為主體,即將參賽的學生作為客體,指導教師或前參賽隊員為連接主體與客體的紐帶,在不影響學生后續自由研究的前提下,先行輔以必要的科學性指導.指導包含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為物理相關基礎知識;另一方面為ICT通用技能,涵蓋ICT工具、操作和知識,如表1所示.

表1 應當涉及到的ICT通用技能

續表
在諸多競賽中,為了應對競賽中較為復雜的問題,指導教師多會提前給學生鋪墊一部分知識,對于IYPT也采用同樣的處理方式,但其賽題的性質決定了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需要頻繁使用到信息技術與現代化實驗裝置,這一點在目前并未得到系統化的處理.而學生薄弱的ICT技能是其后續ICT能力發展的主要障礙,所以在項目化學習開展初期先行通過賽題分析過程優化學生的ICT通用技能,既有利于后續研究的開展,也符合能力發展的內在邏輯.
這一模塊為模式中的核心,其所包含的3個過程均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由選題、組成研究組以及分組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會在指導教師的指引下,經歷完整的項目化學習過程,雖然其本質是科學研究,但對于高中生而言,使用“學習”這一概念會比“科研”更為合理.
在常規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學習方式較為單一,缺少將知識融入實際情境中的能力.IYPT所提供的原始問題剛好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發揮的環境,學生在其中更多的需要自力更生,經歷信息檢索、自主學習、材料整合、交流討論以及探索創新等過程.教師在這一模塊中應當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如表2所示,[5]引導學生基于問題,利用此前學習的ICT通用技能,來嘗試進行相關信息的獲取與處理,并引導學生通過合作,進行信息的整合,以此來強化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表2 信息處理能力的強化
容易產生誤解的一點是,這里所指的信息處理并非僅指學生對從網絡、書籍、交流等外部所獲取到的信息的處理,同樣也包含學生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對自己所產生的想法、思路等內部信息的處理.特別指出這一點的原因在于,目前正在進行的IYPT備賽中,存在學生直接套用外部參考信息的情況,這樣的行為有違信息倫理,因而在這一模塊中,教師也需要教導學生恰當地使用信息、處理信息.
在ICT素養的能力成分中,有一主要部分為信息共享,這也是由信息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畢竟信息的生成就是為了能夠傳播,在項目化學習的進程中,信息的共享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應集中討論評價模塊.
課題項目的進行并非閉門造車,雖然學生已經組成相應的研究組進行研究,在過程中也存在組內交流,但這樣的交流往往不能夠將項目推進到較高的層次,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為了更好地推進項目進展,促使學生的研究逐漸深入,推動學生的認知更上一層樓,應當定期由教師、專家等與各小組進行集中的討論與評價.在此提供一個簡略的討論評價的流程設計參考,如表3所示.

表3 討論評價的參考流程
表3所示的評價流程需要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且富有節奏的安排,在這樣一種有節律的討論評價模塊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信息共享能力,包括信息的通信、創造與合作.
在目前階段,元認知能力作為學生后續應對技術飛速發展的一種重要能力,是ICT素養不僅僅作為能力而能成為一種素養的重要促成因素.在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作為激發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反饋過程,雖未構成該模式中的一個單獨的要素,但存在于模式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出現最為頻繁的是在分組研究與討論評價間,教師應通過討論評價模塊,促使學生在分組研究與討論評價間經過多次循環,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問題的解決、項目的完成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常需要經過反復研究,方能逐漸接近問題的本質.并力主從一開始教師外部驅動的反饋開始,激發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使得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能夠自發對自己的信息處理、問題解決等進行評估與反饋,形成從外部驅動走向內部驅動的元認知能力.
最后一點是使得對ICT素養的培養能夠依托IYPT并采用項目化學習開展的核心原因,前述模塊均對應著ICT能力成分中的相關內容,但依循前述模塊的設計,絕非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相應的ICT能力.其貫穿整體的普適性認知與結合能力使得對學生ICT能力的培養最終上升到了對ICT素養的培養層面.
首先是針對普適性認知.學生在近一年的備賽過程中,全程基于真實的問題情境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或通過教師引導,或通過自身體悟,習得相關ICT能力.這樣的對應真實問題情境的ICT能力,所培養的是學生在后續可遷移的、普適性的認知.例如學生在備賽過程中所習得的信息獲取與整合能力,放之于其他的問題情境仍然適用,同時學生在過程中所培養的元認知能力,也使得學生在后續面對不同問題時,能夠自適應地去改變ICT工具以達成問題解決的目的,這在常規教學環境中是較難實現的.
其次是結合能力.經歷這一項目的學生并非僅僅發展了ICT素養,既然經歷了一個真實情境問題的解決,那么諸如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相關能力必然能夠同時得到培養,包括21世紀素養中的科學素養、數學素養等也能夠得到發展.結合能力所指向的并非是簡單的在項目中使得上述的這些非ICT素養的能力與素養得到體現,或者說相互之間是分立的,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出現這樣的結果,那么可以說學生的ICT素養也并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原因在于ICT素養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其內涵使得這一素養本身在不斷的發展中與其他素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所以在這一模式中,教師應時刻注意促成學生多種能力與素養的聯系與融合,也應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在實踐中發展結合能力.
素養相較于能力,是能力的上位概念,能力的培養尚且不能一蹴而就,素養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也是很合理的.這一觀點雖被廣為認可,但在實踐過程中,卻往往因為紛繁復雜的原因使得這一觀點被置之腦后,取而代之的是短時利益.如本文所依托的IYPT,目前也并不乏純粹為了獎項而將學生培養置之不管的備賽方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ICT素養的培養需要校方及教師給予足夠的耐心,堅持素養導向并從中進一步挖掘ICT素養,這對于已經在IYPT競賽中積累頗豐的學校而言并非一件難事,而對其他未參加IYPT的學校而言也并非百無一用,將其作為一種校本化綜合實踐活動也必然可以發揮其在促進學生素養發展上的積極作用.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是,培養模式指向了對ICT素養及其結合能力的培養,然而因為實踐過程中的諸多原因,最終落在學生身上的任務卻僅剩對于ICT技能、操作以及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力及素養的發展似乎變成了依靠學生靈性才能偶然獲得的東西.其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指導教師對于ICT素養認識的不到位,并不理解ICT素養的豐富層次,因而只傳授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指導教師自身ICT素養的欠缺,其并不具有引導學生發展ICT素養的能力.
當然,提供一種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也不免會產生另一個問題,即生搬硬套,欠缺靈活變通.素養的培養需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指導教師需要把握的是模式及ICT素養的核心,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有的放矢的進行進一步的實踐設計.模式的優化永無止盡,而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做到的首先是對素養培養基本要求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