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亮
北交所由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宣布成立,規格之高,絕無僅有,這是自上交所深交所成立以來,這30年,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大事。
為什么有了新三板,有了精選層之后,還要設立北交所呢?
之前提到新三板,都是將其放在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講的,中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至少包含了以下4層:最上層是滬深主板市場,第2層是創業板和科創板作為二板市場,第3層是新三板作為三板市場,第4層是地方的股權交易中心,也就是四板市場。
也就是說我們一直是將新三板置于上交所和深交所之下,所以新三板市場的建設完善,各種制度設計,一定要低于滬深交易所,都是以非交易所為原則,交易所最主要的制度設計——公開發行、連續競價交易,是一道新三板不能碰觸的紅線。
長期以來我們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思路是認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可以滿足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新三板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等企業發展壯大了,再轉板到上交所、深交所。
這個想法很好,可是實踐當中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在服務中小企業的過程中,新三板的非交易所的制度設計(股東人數限制、非公開發行、非連續競價交易),能否完全滿足投融資雙方的訴求?二是在企業想要轉板到上交所、深交所的時候,政策機制上能否做到無縫連接?以及兩個交易所是否具有足夠的承接能力?
就在此關鍵時刻,宣布成立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打破了資本市場改革的僵局。在科創板試點注冊制,一方面是IPO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向新三板靠攏、并軌,只有改革了A股市場的IPO審核機制,才有可能實現與新三板的互聯互通,才能順暢轉板。這個改革加上后面的創業板注冊制改革,解決了前述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中的第二個問題。
對于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是一年以后,即2019年10月25日證監會宣布的新三板全面深化改革。在這次改革中,增設精選層,實行公開發行和連續競價交易,突破了新三板不能公開發行、不能連續競價交易的制度紅線,實際上從精選層推出的那一刻起,新三板市場就完成了質的蛻變,成為了一個包含“交易所”功能的“交易場所”。但是這樣的改革卻與現行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全配套,所以也帶來了很多政策銜接上的問題。
這次改革就是以“精選層”為基礎成立北交所,而不是將整個新三板都改為北交所。這樣一來就徹底理順了各個市場之間的關系,精選層企業就名正言順地成為上市公司,北交所就是與上交所、深交所起名的證券交易所,所有的政策法規都可以一致起來。
國家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設立了新三板市場,讓中小企業來掛牌融資。為了增加這個市場的運行效率,不斷地改革創新,現在已經直接將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新三板市場,建設成為一個包含基礎層、創新層以及交易所的大市場,這是全球資本市場的一個巨大創新。
即將設立的北交所,既延續了新三板這8年以來摸索總結出來的服務中小企業的成功經驗,又吸收了科創板和創業板這兩年來注冊制改革經驗,在機制設計上完全可以建設成為最先進的資本市場形態。
北交所的成立,使得中國資本市場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補足了資本市場在支持中小民營企業方面的不足,標志著中國開啟了3個市場共同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科技創新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