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亞
至少持續一個月的松茸季在8月中旬進入豐產期。這意味著,每天都將有一大批新鮮松茸從“中國松茸之鄉”——云南香格里拉運出。然而,最近幾年,香格里拉松茸季在悄悄發生一些變化:賣松茸的人越來越多,松茸產量卻在下滑。
松茸因其生長在松、櫟林地,菌蕾期狀如鹿茸而得此名。每年7-8月,在香格里拉這個常住人口只有不到20萬的城市,一朵小則5~7cm、大則12cm及以上的松茸,都會徹底顛覆當地人的生活。盡管采集、販賣松茸仍是一個原始而分散的行業,但由于終端需求日益火爆,這朵小小的松茸已將相隔數千公里的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由源頭采集、分級收購、綜合交易市場流通,乃至倉儲、物流運輸等各個環節組合而成的應季松茸供應鏈形成,黑夜和白天的界限被松茸徹底劃破。
然而,隨著參與者增多,仍在現代商業文明邊緣試探的松茸交易,愈發不可控。
一方面,不守采集規矩、日益緊張的供求關系,導致香格里拉松茸被不斷掏空,產量明顯下滑;另一方面,近年來各種商業力量卷入,也在持續改變松茸這樁最原始的頂級味覺買賣。
香格里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在更多人心中,被松茸牽動的這30多個日日夜夜,它的明天將被推向何處?
香格里拉野生菌(松茸)交易市場,位于獨克宗古城附近,每年7-8月,這里都是當地最熱鬧的地方。面前這些“菌中之王”,幾個小時前還在大山深處,從泥土中汲取天然養分。
“這是一場信息極不對稱的博弈。”7月中旬,早早趕到香格里拉的劉麗發現,天氣情況不樂觀,對松茸生長不利。由于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松茸的產量嚴格按“天”計算,天氣極大地影響著采集。彼時,經營松茸的“大部隊”正陸續從四面八方趕來,影響行情的未知因素太多。
作為直接從藏民手中收購源頭貨的一級商販,劉麗和她的合作伙伴商量后決定,放棄“早市”的微薄利潤,留住往年的客戶和今年的新客戶。
8月初,劉麗再次回到香格里拉時,從重慶出發的鄭昆也正式開啟今年的松茸季。鄭昆經營香格里拉松茸已整整10年,他曾和家人長時間定居香格里拉。
據介紹,由于松茸“日產量”極不穩定,因此收購價格天天波動,
且因層層分銷環節太多,松茸交易根本不存在什么“市場水溫”。
松茸純屬野生,到目前為止無人工栽培成功的案例。以藏民自發而分散的采集為基礎,香格里拉松茸季顯得愈發“隨機”。資深人士鄭昆向《商界》記者介紹,一朵新鮮松茸從大山深處到交易中心,中間的過程坎坷而復雜。首先,藏民每天凌晨就要摸黑上山,一般在住所周邊沿線逐一采集松茸,這個過程通常要持續到中午。
每天下午2點左右,上山收購源頭貨的一級商販會準時出現在村口,把藏民辛苦一上午的勞動成果統統收過去。下午4-5點,位于縣城的松茸交易中心就開始慢慢熱鬧起來,二三級商販紛紛擁入,討價還價、拿貨揀貨;晚上9點過,市場內都是分裝、打包的景象,一片繁忙,有時會持續到凌晨3-4點;次日上午9點左右,部分商販會返回交易中心倉庫,對待售松茸進行最后處理,隨后快遞公司將統一運走。憑借松茸優產區的頭銜,香格里拉松茸一直是業界領頭羊,也是國內最早形成新鮮松茸全鏈條式交易的成熟市場。品質好、供應鏈暢通發達、渠道分銷力度大,促使香格里拉松茸踏上“王者之路”。
然而,波動的“日價”卻令試圖掌控上下游的參與者和商販們傷透腦筋。產量極不穩定,當松茸的市場價值和渠道控制變得愈發清晰后,源頭的采集活動卻成了一塊絆腳石。
鄭昆一直做中高端香格里拉松茸,為城市注重生活品質的老饕提供季節“尖貨”。幾年前,他以原創“好時多蘑”品牌切入冗長復雜的松茸供應鏈,成為香格里品質松茸的一名代理商。
他每天見到新鮮松茸一般是下午4-5點,在此之前他無法對當天的行情進行判斷。鄭昆告訴《商界》,不管何種層級的分銷商,都無法規避松茸產量導致的價格波動。松茸是特殊生鮮,須當天采摘當天分銷,各級代理的經營時間不同。
一直從藏民手中收貨的劉麗,對此感觸更深。今年8月上旬,她第二次來到香格里拉時,松茸逐漸多了起來,“但收購價卻不如往年穩定。”
業界普遍將藏民交給一級商販的松茸稱為“統貨”,即不管品質、形態,后者會按統一的打包價直接買斷藏民當天采集的松茸,再按品相、品質進行分揀。
隨后,各級商販會根據規格,再次對統貨進行分級。每個級別還將分為“普貨”“精選”和“精品”,“普貨”一般是指達到標準的長度,但品相、是否爆皮開傘等都不作要求。但“精品”貨就要求形態肥壯、未開傘、色澤美麗。
劉麗和合作伙伴今年要收3個村的貨,是香格里拉松茸出品較穩定和優質的區域。但她發現,以去年同期的價格和藏民交易已經行不通了。
“今年收的價格幾乎要貴1倍。”劉麗告訴《商界》 ,即便存在長期合作關系,也沒有討價還價余地。“他們是資源掌握者”,劉麗說,未達到心理預期就無法成交,更夸張的是,有時候面對陌生的收購方,他們會逐一詢價,價高者成交。
在這日夜顛倒的30多天里,松茸是一筆生意,更是一場冒險。本身每個環節有基本趨于穩定的利潤空間,但今年不少分銷商販卻發現,更多干擾市場的變量出現了。
每年七八月,雖然正值雨季,但各種野花競相開放,香格里拉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天堂。但有一支上萬人的隊伍,他們的八月香格里拉之旅卻與美景無關。這些從四面八方趕到目的地的人,都被各種品相、尺寸的松茸打上臨時身份標簽。
“一級商販交給二級,每公斤(松茸市場一般以公斤為計量單位)加價20~30元。”一位不愿具名的代理商告訴《商界》,他是在香格里拉松茸市場初見曙光時加入的,“渠道利潤還行,彼此之間像有默契一樣。”
10多年來,作為一種靠天“吃飯”的野生菌類,松茸漸入尋常百姓家。憑借頂級的食用價值和味覺體驗,香格里拉松茸市場加速鞏固了回頭客和口碑。與此同時,作為菌王之王的“香格里拉松茸”更是最先擁有品牌和原產地意識的時令產品。
據業界人士介紹,真正讓松茸登陸大眾餐桌的是面向終端的新零售渠道。早在5~6年前,松茸這種單價不便宜但食用價值頗高的新鮮食材,開始被一些微商和自媒體人群瞄上。
隨后,更多高端消費場所和精品超市、社交平臺開始上架松茸,逐漸打開一片潛力巨大的空白市場。在此過程中,嗅覺敏銳的人率先注意到松茸的“出處”。
與其他種植廣泛、貿易成熟的農副產品均不同,松茸組建供應鏈、進入有序流通和打開消費市場幾乎是同時進行的。
根據國內野生松茸分布情況,除香格里拉外,還包括川西產區、延吉長白山產區和西藏產區。市場拓開后,各大松茸主產區的“創業者”紛紛加入這場瘋狂的新品競賽,聯手將松茸炮制成超級時令爆品。但由于生長環境不同,松茸品質和價格差異也非常明顯。
鄭昆介紹道,從個頭大小、松茸不同時期品相和營養元素等指標來看,香格里拉出產的松茸都遙遙領先。品相上,香格里拉松茸白嫩偏多,香氣更足,因此該產區松茸價格最高。
鄭昆一直經營香格里拉中高端松茸,“吃過其他產區幾十元、上百元/公斤松茸的顧客,普遍對中高端尖貨沒法接受,其實他們吃到嘴里的和真正的香格里拉松茸是兩種東西。”
品質和口碑一點點引爆消費熱潮,也吸引了一大撥掘金者匯聚香格里拉。
“每年有1萬多人到香格里拉來做松茸生意。”鄭昆向《商界》透露,這還不包括未到現場、通過其他方式從香格里拉進貨賣貨的商販。
前兩年從朋友手里拿貨轉賣的劉麗,今年干脆成了合伙人,跟朋友一起上山收購“統貨”。她告訴《商界》,根據她這幾年的觀察,每年7-8月從全國各地來香格里拉賣松茸的不會少于1萬人。
整個8月,劉麗團隊幾乎每天中午12點就從市場出發到村里收購,回來再分級發貨,基本每天都會持續到晚上12點。而作為二級到三級之間、遴選精品松茸的鄭昆,下午4:00到晚上12:00最忙。除少量進山收購的一級商販,絕大多數參與者都駐守在交易中心,各自賺吆喝。
不過,隨著參與者增多,松茸這樁頂級味覺買賣也開始“變味”。在直播團隊、各種自媒體人舉著自拍桿到來前,香格里拉松茸交易中心的“雜音”還很少。
拐點出現在近兩年,松茸在終端市場愈發受到青睞、尤其是國內消費市場打開后,松茸暢銷極大地改變了原來的銷售模式。
新零售渠道不斷沖擊傳統分銷模式,極力壓縮新鮮松茸供應鏈。“今年7月中旬就有直播團隊提前來了。”據劉麗稱,今年參與松茸買賣的人群明顯更細分,不論松茸這種“極其不標準”的產品是否適合直播,“相對過重的傳統分銷模式無可避免地將遭遇極大沖擊。”
由于年自然生長量高達1 000噸以上,采集量達500~900噸,香格里拉所在的云南迪慶州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松茸之鄉”。據官方統計,截至目前香格里拉野生松茸被采摘已長達36年,松茸已成為迪慶州最主要的出口產品。
香格里拉松茸出口比內銷更成熟。“30多年的采摘和銷售,實際上更多是面向出口。”當地一位經銷商告訴《商界》,松茸成為國內消費者的“新寵”,時間其實并不長。
而恰恰是每年外來這1萬多人參與共建的松茸供應鏈,在已經成熟的出口加工之外,更多地決定著香格里拉松茸的未來。中間環節的“增值”和分銷渠道控制,通過像鄭昆、劉麗這樣身份的從業者加入,松茸產業版圖也隨之浮出水面。
此外,香格里拉松茸是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代表著一種可貴的話語權。個頭普遍更壯、形態保存更好、源頭采集經驗更豐富的香格里拉松茸,率先將松茸經營帶入一條更激烈的競爭賽道。
相較之下更穩定的出產和愈發成熟的供應鏈網絡,也吸引到周邊同樣出產松茸的縣市前來“蹭流量”,越來越多“野路貨”開始擁入香格里拉松茸交易市場。
簡單地說,就是一些“川西貨”通過大概一個晚上的長途運輸,抵達香格里拉市場,“然后從這邊發出,搖身一變就成了香格里拉松茸。”鄭昆告訴《商界》,考慮到運輸成本,這些“野路貨”一般要積攢幾百公斤才輸送一批,這個過程可能要一兩天。而且這種打大包運過來的松茸,在長途運輸中會出現發熱的現象,“到了香格里拉,品相我先不說,新鮮程度肯定會大打折扣。”鄭昆稱。
收購這種貨,再冠以香格里拉松茸的名義賣出,利潤可以最大化。“不要小看‘野路貨在香格里拉市場上的充斥,我估計,在整個市場上,這些外來品和本地貨的比重,能達到一半一半。”鄭昆進一步分析,在香格里拉本地貨不夠的情況下,很多老板會積極主動聯系“川西貨”進來。
不過,據多位經銷商販稱,雖然香格里拉“本地貨”也有三六九等分級(一般按尺寸大小分),但外來的“野路貨”是很容易分辨的。即便同為5~7cm,香格里拉風土不同造就了松茸獨特味道和品相,是后者“蹭”不了的。
但消費者卻并不具備辨別能力。據知情人士透露,上萬經銷商隊伍中,并不包括自媒體賣貨人群。“他們一般不會出現在香格里拉,會在當地找‘代理商幫忙發貨。”某業內人士告訴《商界》,通常情況下,“這些代理商會從市場商販那里隨便‘抓兩把,有蟲眼、開傘和中空的松茸往往摻雜其間。”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社交平臺上吆喝松茸的自媒體商販,經營風格更粗放,他們通常只按基本尺寸進行分類,即經過初級分類的“統貨”。
這樣的松茸更具性價比,混賣省去了中間遴選環節所需的大量人力倉儲物流等費用,“所以他們根本無法做品控,售后也非常難。”上述人士稱,非香格里拉的“野路貨”由于價格更低,更受微商等自媒體經銷商青睞。
據了解,5~7cm的“野路貨”一般賣400元/公斤,實際上收購價僅為200多元/公斤,“未到現場的這部分人更愿意和這種供應商合作。”
作為一種特殊的生鮮,國內“即時零售市場”的快速崛起,看似為品質松茸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但類似“價格戰”的手段正對其進行破壞。
直播團隊、自媒體大軍的到來,不斷打破原來的供求平衡。劉麗坦言,今年一級商販的收購價同比去年每公斤平均上漲了上百元(還不考慮不穩定的日產出因素),“就是因為有人采取簡單粗暴的經營方式,壓縮了正規分銷商的生存空間。”
拋開品質本身,香格里拉松茸在采集、分銷、倉儲物流等方面都具備領先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1萬多名“外來者”已將松茸的深度經銷做到極致。
然而,短短1個多月能聚集至少上萬人爭相加入的松茸交易,在“真香”的市場基礎上,又彌漫著一股撲朔迷離的味道。就像每朵松茸無法長得一模一樣,香格里拉的日與夜,沒有任何一個24小時不充滿未知。
鄭昆的客戶主要是城市中產,他堅持在二級和三級之間切入遴選“尖貨”。每年松茸季,他手里的出貨量大約1噸。經營松茸10年,他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也習慣用遠高于自身體量的角度來審視整盤生意。8月17日晚,鄭昆發了一條朋友圈,“近期雨水偏多,開花蟲菌逐漸增多,本地精品供應不足,價格開始上漲”。從多位奔赴香格里拉的經營者發布在社交平臺的信息,除了當日松茸產量、品質等動態消息外,更多都在記錄“天氣”。
一時雨一時晴對松茸的生長最有利,松茸長勢好,意味著當天的好貨和產量就會更充沛。但近兩年,各種經營主體的滲入,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正在逐漸破壞這種平衡。
對各種“短視”行為,鄭昆和一級商販劉麗有強烈的同感,都在擔心本身“靠天吃飯”的買賣會遭遇人為因素破壞。
在尺寸之外,“光是7~9cm規格的貨,不同檔次的價格相差也在幾百元(每公斤)之間。”鄭昆說。
“還在堅持做本地貨是一件非常心累的事。”劉麗認為,采集戶、從業者、經銷商、消費者……香格里拉已經到了需要重塑松茸季的關鍵時刻。換一句話說,在絡繹不絕的表象下,香格里拉松茸流通正在遭遇轉型瓶頸。
近年來,由于環境惡化和大規模掠奪式采集,松茸資源逐漸枯竭。正是這樣,松茸價格越來越高,也導致一線采摘時,受利益驅使,農戶不分大小,一網打盡。
一朵成熟松茸的生長周期是5年左右。鄭昆介紹,在市場上,3~5cm的松茸,往下還有俗稱“子彈”的童茸,價格很低。但這類松茸,對于后面的生長相當重要,“以前當地的老人看到太小的都不采,即便撬開了也要把土埋回去,這樣下一年松茸才會繼續長大。”
為保護童茸、實現香格里拉松茸可持續化開采,這一兩年,當地政府不遺余力地發出“禁采童茸”的倡議。“但倡議歸倡議,沒有行政手段的介入,這樣的倡議就是一紙空文。”當地一位商販稱。
鄭昆也表示,松茸還能吃多久,價格會漲到多高,天曉得。“我能做到的底線就是5~7cm以下的松茸,一概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