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神話中,世界之樹根下有一條不斷啃食樹根的毒龍“尼德霍格”。它不停地咬著樹根,直到它咬斷這棵樹的那一天,諸神之黃昏就會來臨。
一段神明的舊事或許太過于久遠,但在商業社會,舊世界的崩塌與新秩序的建立從未停止。
1999年,在上海當會計的29歲英國小伙兒胡潤正面臨自己的職業瓶頸。他翻了100多份報紙、雜志和上市公司報表后,終于拼湊出中國大陸50個富豪的名字。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他拿著這50人的名單,弄出了中國第一份富豪榜。
此榜一問世,路透社立即發聲:中國“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是說說而已。
其后的20年,中國的首富一直在換人,“人財迭出”的胡潤富豪榜也一直在更新。若將那些名字和其背后的財富故事拼湊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實業、房地產、互聯網產業的興衰更迭史,形成一個剖析中國經濟發展的縱切面。
第一次給富人排座次的胡潤心里也沒有底。
那時的中國正處于大變革之中,在中國蟄伏已久的商業文明從歷史的縫隙中強勢萌發,在激蕩的年代里迅速生長,中國商業的星空中一時間群星閃耀。
全球化大背景下,首先起飛的是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
從80年代的劉永好、柳傳志、張瑞敏、宗慶后、南存輝,到90年代陳東升、張近東、潘石屹……一代一代的實業家開始活躍在各自的舞臺,通過優化中國原有的存量資產,激發出巨大的增量,創造了新中國第一代造富神話。
2008年之后,中國經濟的引擎由出口拉動轉換為內需拉動,再加上老百姓手中開始有了存款,改善住房條件的需求一下子膨脹起來。消費風口之上,四大房企平地起高樓,王健林、許家印輪流登上中國富豪榜首。
在房地產行業高歌猛進的勢頭下,制造業則暗淡了光華,漸漸退下了神壇。
進入千禧年后,那些被實業家們稱之為旁門左道的互聯網行業為世界開啟了一個宏偉的新時代。
亞馬遜推出Kindle徹底完成了對人類閱讀的數字化改造;社交軟件顛覆了人們長久以來交友溝通的方式,Facebook躋身世界前三大的網站;蘋果發布iPhone,智能手機全面改變人們的生活,移動互聯網潮水洶涌。
而網易、新浪、搜狐、阿里、百度則奠定了中國互聯網上半場的格局,也改變了中國商業浪潮的走勢。
2013年以后,中國首富的寶座就呈現出由互聯網大佬和房地產大佬輪流坐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格局。
2014年馬云首次登頂中國富豪榜首時,資產為1 500億元人民幣。同年阿里在美國上市,首日大漲38.7%,一舉成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互聯網公司。
那一年,烏鎮舉辦首屆互聯網大會,丁磊組了一個飯局,張朝陽、李彥宏都是座上賓。第二年,飯局上又多了馬化騰、曹國偉、梁建章等,其后幾年桌旁的人更多了。
劉強東則起了個小灶美其名曰“東興局”。局上馬化騰被王興和劉強東擁在中間,張一鳴、雷軍、張磊、程維、宿華、王曉峰、周源、姚勁波、楊元慶、沈南鵬圍坐桌前,烏鎮一個小小的包房里聚集了“中國最高質量的男性”,其背后的財富抵得上半壁江山。
從“丁磊飯局”到“東興局”的四五年里,中國互聯網與電子商務行業經歷了滄海桑田,逆襲了實業,甚至地產,終于站上了高山之巔,一覽眾神小。
巔峰時期,阿里巴巴和騰訊,市值分別都超過3萬億元。與此同時,地產首富的光芒卻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退。在造富這條鄙視鏈里,互聯網開始碾壓房地產,實業則早早就“躺平”了。
20多年來,中國經濟迅猛地起飛,也讓胡潤的榜單越拉越長,從1999年的50人到2020年的2 389人。
在這個榜的最初階段,前十位富豪中有一半來自實業,到了2009年房地產可以占半壁江山,再到2020年互聯網占據4成席位。馬云、馬化騰“二馬”傲視群雄高居榜首,且財富值遠高于前首富,做實業的宗慶后、劉永好、王傳福、張茵,也秒殺地產圈的王健林。
可以說互聯網行業充分享受了時代的紅利,但這一場盛宴也終會有散場的一天。
事實上,強弩也確實來到了力竭的時候。在流量增長枯竭、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平臺經濟反壟斷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正在悄然過去。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各大互聯網平臺已經把絕大部分用戶、賽道和商業模式瓜分殆盡。互聯網公司的業務發展邏輯需要根本性重建,估值體系更需要徹底重構。在一路披荊斬棘之后,互聯網行業來到了瓶頸期。
今天,要想從零再建立一家平臺公司幾乎是不可能的。曾經的天之驕子會不會如制造業和房地產一樣,成為下一顆沒落之星?
但我們也不必為此悲觀,商業的星空中,總有星辰沉入大海,也總有星辰冉冉升起。時代永遠迎接新的賓客,諸神的黃昏亦是新紀元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