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薄士榮 袁萬青


【摘要】目的:探討個體化營養支持對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并發癥的影響。方法:選取關節置換患者32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16例)和對照組(16例)。對照組給予關節置換的常規飲食指導,由責任護士做好患者飲食營養的健康宣教,鼓勵并督促患者按時進食。觀察組入院后根據患者圍術期具體情況,給予相應的飲食指導,必要時請營養科會診,協助制定個體化的營養支持方案。比較2組并發癥發生情況。于入院、出院前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查血紅蛋白、血鈉水平。結果:觀察組血紅蛋白、血鈉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紅蛋白、血鈉水平逐漸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d0.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個體化營養支持對改善關節置換患者的營養狀況有效,能糾正貧血、提高血漿中血鈉含量,改善預后
【關鍵詞】營養支持;關節置換;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024
近年來,隨著科技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膝關節退行性病變和股骨頭壞死、損傷的發生率也不斷升高,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的疼痛、腫脹、僵硬等[1],嚴重者出現活動受限,隨著疾病的進展,關節置換的發生率也逐年升高。關節置換是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安全的治療方案[2]。
貧血、低鈉血癥為骨科大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引起組織、器官水腫,表現為胸腔積液、切口愈合延遲等,對患者預后恢復影響密切。既往主要研究探討了罹患肺癌、肝癌、胃癌等疾病患者術后各類并發癥的發生狀況, 但對于外科大手術治療圍術期人群的相關研究較少[3],因患者年齡普遍較大,術后常出現貧血、營養不良等并發癥較多[5],有研究發現合并癥較多的老年男性病人貧血、低鈉血癥的發生率較高,術后并發癥的風險也相對較高[4],若不及時做好營養補充及感染的預防,將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本文主要探討給予個體化營養支持對行關節置換的患者營養狀況的影響,以期為預防相應并發癥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7月與2020年6月-7月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關節外科進行關節置換的患者200例。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100例和對照組100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下表。
1.2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關節置換的標準,自愿參與本研究,能夠培養醫護人員完成醫護任務[6]。
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心臟、大腦、腎臟、肝臟及免疫系統疾病;(2)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功能異常;(3)在入院前已采取其他措施進行治療;(4)神經功能或言語功能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完成試驗[6]。
1.3方法
對照組采用關節外科常規護理措施,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營養支持對其在院治療期間病情恢復的重要性,給予統一飲食指導,術前常規禁飲食,術前禁食 8-12h、禁飲4h[7],術后6小時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8],排氣后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且有利于吸收和消化的飲食,合理搭配營養,治療期間如發現飲食搭配不合理,及時提出并指導改進。若存在不能經口進食者,及時置入胃管,責任護士指導家屬將每日飲食制備成可鼻飼的流質飲食。
觀察組采用個體化營養支持方案。在對照組基礎上,麻醉前6-8h遵醫囑給予清淡飲食或圍術營養液,禁食脂肪類固體食物(肉類、油炸食品等)、淀粉類固體食物(烙餅、饅頭、米飯、面條、餃子、包子等)和蛋白質脂肪類流食(牛奶、肉湯、豆漿等)。術后早期忌食牛奶、豆漿等易產氣食物,防止腹脹發生,術后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麻醉清醒后無頭暈、惡心等無不適癥狀可正常飲水,進食清淡的半流質食物,如稀粥、面條等,不以時間為限制,排氣后可正常進食,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且有利于吸收和消化的飲食,合理搭配營養,治療期間如發現飲食搭配不合理,及時提出并指導改進,有基礎疾病者接受治療飲食。若存在不能經口進食者,及時置入胃管,責任護士指導家屬將每日飲食制備成可鼻飼的流質飲食。
術后恢復期,根據患者每日康復鍛煉的運動量,適當加餐,保證機體熱量及蛋白質的攝入。根據入院第1天和出院前1天抽取生化血標本結果,觀察血液中白蛋白、血紅蛋白等指標的變化情況,及時了解2組患者的營養狀況。
1.4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術前術后血紅蛋白、血鈉水平。低鈉血癥診斷標準:血鈉<135mmol/L[9]。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組血紅蛋白、血鈉水平逐漸升高,觀察組血紅蛋白、血鈉水平高于對照組,組間、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紅蛋白、血鈉水平逐漸升高,時點間、組間·時點間交互作用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干預時間的延長,2組患者血紅蛋白、血鈉水平均有所升高,觀察組血紅蛋白、血鈉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個體化營養支持能夠有效改善關節置換患者的營養狀況,同時,觀察組各項并發癥的發病率也大大降低。
在圍術期,營養支持對人體的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有研究顯示給予圍手術期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明顯升高血清血紅蛋白水平, 同時提高腸道耐受力,增強免疫功能[11]。關節置換的患者圍術期通常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并且患者長期臥床,食欲減退,造成機體營養缺乏,免疫力降低,加增加了感染的風險。術后早期,機體處于高分解、高代謝狀態,營養物質消耗增加,對蛋白質的分解和利用也加快,進而出現負氮平衡,易發生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會導致膠原蛋白合成受到影響,使傷口缺乏愈合必須的基質,影響傷口愈合[12]。? 另外,低白蛋白血癥是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會影響骨代謝,造成骨量減少、骨密度降低,進而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13],由于外科手術創傷較大 、失血較多 ,且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大部分為老年人 ,術前合并貧血及營養不良的風險較高 ,所以患者術后的急性貧血和低蛋白血癥發生率仍然較高[14],做好飲食干預,可為術后康復打下良好的基礎[15]。
個體化營養支持可降低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傷口感染、低鈉血癥、貧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早期營養支持可以增加機體營養底物,維持組織與器官功能,防止電解質紊亂。治療后期可以加速組織修復,促進康復[16]。早期營養支持根據生化血標本結果進行調整,可降低圍手術期低鈉血癥的發生率。研究表明,合理的能量和營養素供給,能夠更好地促進蛋白質合成,降低炎性反應和感染發生率[12],為手術提供更穩定的身體狀態,降低患者住院費用[12]。合理的營養支持不僅可以滿足患者高代謝、高消耗狀態下的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還可以減少由于盲目的追加營養引起的代謝負擔。在臨床應用中,由于個體的飲食習慣及口味的差異,存在營養餐及營養液不能完全滿足患者口感等問題,仍有待改進和提高。
綜上所述,個體化營養支持對關節置換患者圍手術期的各項營養指標起到了積極作用,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指導臨床醫護人員及時根據實驗室檢查結果調整營養餐搭配,為患者準備手術及術后恢復提供良好的營養狀態,為護理人員做好飲食指導提供依據,護理質量越高,患者康復越快,癥狀改善越明顯。因此,如何提高病人的護理質量已成為關鍵[17]。
參考文獻:
[1]李燦輝,等.玻璃酸鈉注射液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及對氧化應激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20,17(11):137-140.
[2]胡金魯,肖四旺,謝輝,等.中西醫膝康復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0,129(1):106-110.
[3]李秋萍,韓斌如,陳曦,等.外科大手術老年患者發生術后低蛋白血癥影響因素的隊列研究[J].護理學報.2020,27(11):66-70.
[4]袁術鵬,高經緯,徐聰,等.80 歲及以上高齡骨科患者術后并發癥之間的關聯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3(41):1210-1213.
[5]蘇榮彬,吳飛,許吉昊,等.圍術期老年髖部骨折患者營養風險篩查和營養支持治療[J].中華骨科雜志.2020,40(19):1357-1364.
[6]鄒春雨,米豫飛,楊瀾波,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2):79-81.
[7于玲玲 王蘭芝 王瓊,等.創傷骨科手術患者術前禁食禁飲管理現狀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護理.2020,12(3):272-274.
[8]覃蘭青,等.飲食管理在老年髖膝關節置換術后快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東方藥膳.2020,11:1.
[9]王曉偉,孫天勝,劉智,等.低鈉血癥在老年髖部骨折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醫學雜志.2021,101(7):487-491.
[10]Kim HO,Kang M,Lee SR,et a1.Patient—controlled nutri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novel concept contrary to surgical dogma[J].Ann Coloproctol,2018,34(5):253—258.
[11]姜思源,張錦.手術應激后低蛋白血癥起因及治療的最新進展[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7,29(3):284-288. DOI:10.3760/cma.j.issn. 2095-4352.2017.03.020.
[12]李秀婷,史莎,雷敏,等.個體化營養支持對急性頸髓損傷合并顱腦外傷患者圍術期并發癥的效果研究[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20,41(1):117-120.
[13]孟亞莉 鄭松柏,等.老年人低蛋白血癥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20,39(2):228-232.
[14]李劍霞,寧寧,廖燈彬,等.術前高蛋白飲食提高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術前營養狀況[J].成都醫學院學報.2020,15(5):599-602.
[15]龍 芳,等.212 例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20,28(1):68-69.
[16]張麗河,洪毅,王方永,等.脊髓損傷后營養代謝狀況及干預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8,24(9):1039—1042.
[17]李春玲,李瑩,等.優質護理在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園地,2020,7(1):216—217.
作者簡介:王秀娟(1986-),女,漢族,山東省招遠市,本科,主管護師,關節外科。
薄士榮(1986-),女,漢族,山東省濟寧市,關節外科,本科,主管護師。
*通訊作者:袁萬青(1969),女,漢族,河南省偃師市,副主任護師,本科,關節外科,開展“情境驛站-關節置換圍術期護理咨詢工作室”、網絡護理專家康復指導、關節腔穿刺治療,任青島市護理學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靜脈血栓栓塞癥(VTE)院內護理預警聯盟委員,山東省護理學會護理心理專業委員會。發表論文1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8部,專利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