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彩娟 何春水




【摘要】目的:探究鹽酸沙格雷酯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9年05月至2020年06月我科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44例。隨機分為兩組:鹽酸沙格雷酯組(試驗組)和西洛他唑組(對照組),兩組患者同時還口服阿司匹林,服藥后6個月進行臨床隨訪。結果:兩組性別、年齡、合并癥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藥物均能使患者臨床癥狀及ABI值得到改善,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疼痛VAS評分及跛行距離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鹽酸沙格雷酯聯合阿司匹林較西洛他唑聯合阿司匹林在改善疼痛、增加跛行距離方面作用明顯,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鹽酸沙格雷酯;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DOI】
1 臨床資料
1.1 治療方法及評估指標
治療組:鹽酸沙格雷酯,每片100mg,1片/1次,每日三次(田邊三菱制藥株式會社,國藥準字J20140058);對照組:西洛他唑片,每片50mg,2片/1次,每日二次(成都利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723)。在此基礎上,兩組加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每片100mg,1片/1次,每日一次(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J20130078)。服藥時間均為6個月。基礎治療包括堅持戒煙;防寒保暖,防止外傷;局部傷口管理;根據具體情況適當使用鎮痛藥[1]。
1.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分類指標以人數表示;百分率描述;計量指標以均數,標準差,中位數描述。所有計量資料的統計學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x±s)的方式。均以P<0.05作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療效評價
服藥6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中疼痛癥狀改善率試驗組(76.2%)較對照組(56.5%)明顯。在間歇性跛行、麻木感、皮膚冷感兩組均有改善,組間對比不明顯。見表1。
2.2 疼痛VAS評分
兩組服藥后與服藥前對比VAS評分均降低,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藥物在VAS評分改善上較對照組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無痛行走距離及最大行走距離
患者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與服藥前相比,實驗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踝肱指數(Ankle-BrachialIndex,ABI)
兩組患者服藥后與服藥前對比ABI值均得到提高,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對比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又稱Buerger病,最初由LeoBuerger于1908年對11例截肢肢體的動靜脈病理研究中發現。TAO是一個特發性、節段性、非動脈粥樣硬化性炎癥性疾病,最常累及四肢的中小動脈、靜脈及神經,其主要分布于亞洲、東歐、和地中海國家,發病人群以年輕吸煙男性常見【2】。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治療中,戒煙是所有治療方法的基礎。由于TAO病變累及遠端細小動靜脈及彌漫性節段受累的特點,且移植物通暢率低,外科血運重建及腔內治療通常不可行。已經證實,交感神經切除術可以緩解一些患有TAO患者的短期疼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但是沒有確認其長期效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療法、免疫吸附法等可能是很有前景的選擇,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其長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可選用的內科治療藥物包括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血管擴張劑及傳統中醫藥等。
鹽酸沙格雷酯可以抗血小板聚集,特異性結合血小板表面5-HT
2A,使血小板活化受到抑制,減少5-HT對血小板的介導作用,避免血小板的聚集;同時可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引起的管腔收縮反應,從而間接減少血管收縮的發生。本研究發現口服鹽酸沙格雷酯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冷感、間歇性跛行等主觀癥狀及無痛行走距離、最大行走距離,證實了沙格雷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收縮的作用,而且使用過程中也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鹽酸沙格雷酯治療TAO是有效的,尤其在改善患者主觀癥狀及增加間歇性跛行距離方面效果較明顯。但該研究樣本量較小,需更大樣本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鄭國富,劉小春,陳偉清,等.鹽酸沙格雷酯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觀察[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7,(6).1055-1056.
[2]李安強,曹萬軍,孫萬里,等.鹽酸沙格雷酯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療效研究[J].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志,2019,5(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