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金鳳
【摘要】目的:分析在外科護理顱腦損傷患者的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實驗對象選擇本學院在2020年進行護理學學習的二年級學生,在本學校中共計完成三年學習制規定下篩選對象共計300名,預設出常規組和實驗組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法將對象平均分為兩組納入預設組中,每組150例,前組應用基礎教學法,后組應用對象應用基礎教學法增加微課教學法,指定教學方案后開始比對兩組護生的臨床技能操作水平和教學滿意度。結果:實驗組中護生的臨床技能操作水平相比較于常規組護生更高,而實驗組中護生的教學滿意度比常規組更高,結果值對比有明顯差異性P<0.05。結論:在護理教學顱腦損傷病患過程中應用微課教學法能夠提升護生的臨床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實際教學滿意度,普及應用效果良好價值較高。
【關鍵詞】顱腦損傷;護理教學;微課;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DOI】
顱腦損傷屬于外科中非常嚴重的外創傷性疾病,在臨床治療中需要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和搶救措施才能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健康,顱腦外傷的最佳治療措施便是開顱手術治療。而對應護理工作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因此臨床對于護理教學也非常重視,微課教學法的融入目前效果良好,能夠幫助學生知識學習更加具象化[1]。對此,本研究便圍繞此進行詳細可見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學院2020年護理學二年級學生中抽取300名完成臨床為期八個月的教學,按照分層教學法將對象分為兩組后執行不同護理教學辦法,常規組與實驗組各150例然后驗收教學成果指定人員隨機序列后針對對象將其按照教學大綱指定教學方案,當授課完畢后通過發放考核問卷和滿意度調查結果完成教學成效的查驗,針對學生理論、實際操作等內容進行查驗。
常規組(基礎教學法)—對象平均年歲(22.8±2.9)歲(年齡范圍20—25歲),平均體重(65.0±5.9) kg;男護生35例、女護生115例。實驗組(基礎教學法增加微課教學法)—對象平均年歲(23.1±2.5)歲(年齡范圍19—24歲),平均體重(64.8±5.5)kg;男護生38例、女護生112例。一般資料比較得出P>0.05,無比較性能作為基本數據。
1.2 方法
常規組:使用基礎教學法。在學習書籍上的護理知識時教師為其布置好教學方案,適當配合實際操作詳細講解重要的護理工作。臨床實習活動參與中,跟隨帶教老師班次進行護理,重點聽老師講解和操作指導,教師帶領護生熟悉科室和工作節奏,每周跟隨之完成知識授課和查房。
實驗組:使用基礎教學法增加微課教學法。微課制作:結合教學大綱和歷屆學生的學習成績反饋從而樹立所有教學重點,整合所有知識點后做好知識微課將知識分解后開始教學。然后制作調查問卷,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滿意度調查從而校驗教學效果。搭建教學平臺,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支持微課教學學習,帶教老師可以建立云課堂讓學生能夠隨時觀看微課軟件內為學生準備的護理教學視頻,方便在學習后能夠隨時隨地鞏固知識。學習內容:頭皮損傷——掌握頭皮解剖、臨床表現,微課視頻講解頭皮分層、多種血腫表現等;;顱骨骨折——掌握顱底、顱骨骨折以及腦脊液漏,微課視頻講解線性、凹陷性等針對性護理操作;腦實質損傷—掌握腦震蕩、顱內血腫,微課視頻講解腦震蕩癥狀模擬、硬膜類損傷護理等。
1.3 觀察內容
以不同教學方式分組得出兩組措施執行差異,后建立項目臨床技能操作水平和教學滿意度考察教學措施的效果。
1.4 統計學分析
項目數值于SPSS22.0軟件分析,計數和計量內容以卡方和(x±s)為準做統計,通過T、X 2值檢驗所示,結果對比P<0.05表示數據分析有差異性有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技能操作水平對比
如下統計顯示每組間150名患者成績對比,常規組實踐操作考核—鋪設備用床(69.3±3.3)分、肌肉注射精準(68.7±3.4)分、理論考核—藥物配伍(68.5±2.5)分、無菌技術(69.1±2.9)分。實驗組實踐操作細節—鋪設備用床(88.8±4.3)分、肌肉注射精準(85.7±1.8)分、理論考核—藥物配伍(93.2±3.2)分、無菌技術(92.4±3.7)分。可見,實驗組護理學生的臨床技能操作水平的各項成績均比常規組更高,結果均數差值計算T=16.089、19.762、27.202、22.165,有實驗意義P<0.05。
2.2 兩組教學滿意度對比
常規組中護生對教學非常滿意65例、很滿意57例、不滿意28例,總滿意度81.3%。實驗組中護生對教學非常滿意87例、很滿意57例、不滿意6例,總滿意度96.0%。可見實驗組中護生護理滿意評價高于常規組,對比差值顯示X 2=16.054有對比意義P<0.05。
3 討論
顱腦損傷病患的治療措施選擇最佳的便是手術治療,而術后患者會發生疼痛、發熱等癥狀,且致殘率與致死率較高,在治療過程中病患會出現負性情緒,同時生命體征和手術創口可能在短時間內較不穩定。故而應針對患者的康復期應能給予高質量護理工作,在護理中要求工作人員有充足的經驗能夠完成妥善引流、病理體征維護以及心理疏導等,因此對于在崗工作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也非常高。近些年醫院和醫學學校的聯合合作能夠幫助醫院帶去更多新工作人員資源,而學生也能通過此得到很好的鍛煉機會協助學校完成實踐方面的教學。醫院對護生培養非常重視,近期主張對顱腦損傷護理教學中融入微課教學,呼應我國政府提出的“互聯網+”理念讓微課普及于醫學教學中讓網絡橫向開展成為現實。對于本病所屬的外科知識教學而言非常合適,護生對于重點、難點等學習可由抽象轉換為具象,提升教學效果[2-3]。顱腦損傷護理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和操作精細要求標準較高,因此制定PPT融合教學利用微課學習能夠很好的落實教學內容,注重“講”而不注重“教”,能滿足數字化新型教學需求。
結果可見,實驗組的教學滿意度高于常規組,而實驗組護生的臨床技能操作水平明顯高于常規組,對比差異P<0.05有意義。
綜上所述,微課在顱腦損傷患者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能提升學生成績,獲得理想的教學反饋,值得推廣執行。
參考文獻:
[1]張思文,李樹強.PBL聯合微課堂教學法在胸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2):104-105.
[2]江銀.探討基于微信群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20,17(5):135-136,139.
[3]朱麗,張嚴麗,方漢萍,等.基于UMU平臺的微課教學法在外科護士營養護理培訓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20,35(10):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