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春燕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綿延不盡,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語文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小學語文教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環節,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民族文化血液。如何在語文課堂中營造傳統文化的氣氛,深入挖掘教材文化內涵,小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一、了解所以喜歡。
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諸子百家、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浸潤到每個中國人的心田。小學語文教師應從教材入手,利用課本這一重要的資源,詩詞歌賦、神話傳說、小說散文、戲劇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了解它,才會鑒賞它;鑒賞它,才會更加熱愛它;熱愛它才會從小扎下中華民族的根,才會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使優秀文化代代相傳,發揚光大。《北京的春節》是表現我國傳統節日習俗的課文。在教學時,采用圖文對照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人們的活動習俗,再通過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民間習俗。《孔子拜師》讓學生認識了我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結合課后的綜合實踐活動了解了《論語》和《道德經》;《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結合圖片資料和故事內容讓學生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神奇想象;《趙州橋》、《長城》、《頤和園》從建筑層面上了解了古代文化的偉大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分析《赤壁之戰》和《草船借箭》古詩文中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燦爛,把傳統文化的種子撒播在學生的心中。
二、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內涵。可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今世界,更多的孩子被西方的愚人節、圣誕節、感恩節所吸引,弘揚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揭示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在小學階段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抓住傳統節日契機,鼓勵學生搜集有關的資料,在端午節帶領學生了解端午起源是紀念屈原,了解民俗文化領域,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了解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重陽節帶領學生開展陪爺爺奶奶賞菊活動,并撰寫贊美菊花的文章。在春節組織學生進行剪窗花、貼春聯、寫福字活動。關于節日的來歷風俗習慣讓學生進行摘抄、交流或辦手抄報,讓學生在慶祝傳統節日的過程中既了解了傳統文化的來歷,又積累了經典文化。
三、在經典誦讀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經典詩文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形式豐富。古詩、諺語、歇后語……內容活潑新穎朗朗上口。在熟讀成誦中,不但能積累語言,沉淀文化還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生活、軍事、道理等多方面,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以及它的豐富多彩。如《出塞》是唐朝詩人的一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讓我們了解了安史之亂這段歷史。結合傳統節日中秋節,語文課上開展和月亮有關的詩詞朗誦。學生們搖頭晃腦地吟誦,從李白的《月下獨酌》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讓稚嫩的童音回蕩在校園上空。在每周一詩中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從《詩經》到《弟子規》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古詩詞的意境美,并逐漸被蘊含在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所打動并最終傳承下去。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世代相傳,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讓我們抓住語文課堂這一有利陣地,把優秀的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