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魯帕爾·艾比布拉

【摘要】目的:探究腎臟惡性腫瘤的CT診斷和鑒別診斷效果。方法:于我院患者中選擇已經活檢確診腎臟惡性腫瘤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納入實驗組30例、對照組30例,分別應用CT診斷或超聲造影診斷。結果: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人數分別為22例和28例,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3.33%和93.33%,實驗組診斷準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CT在腎臟惡性腫瘤患者診斷中準確率相對較高,但整體效果較好,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應用。
【關鍵詞】腎臟惡性腫瘤;CT診斷;超聲造影診斷;效果觀察
【中圖分類號】R730.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216
近幾年來,受到環境污染以及個人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等多方面的影響,腫瘤性疾病發生率顯著提升,腎臟惡性腫瘤即為其中之一。與此同時,CT為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項腎臟惡性腫瘤的診斷方法,其可以通過掌握患者的腫瘤血管分布情況以及灌注情況,對患者進行診斷,但是 CT診斷的準確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質疑,所以需要探究其對于腎臟惡性腫瘤患者的實際診斷效果[1]。我院本次研究將130例已經活檢確診腎臟惡性腫瘤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診斷效果進行觀察,現在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研究對象共60例,均為已經活檢確診腎臟惡性腫瘤的患者,入院時間為2019年3月——2021年3月,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性別比例為17(男):13(女),年齡跨度為31(歲)——67(歲),平均為45.33±5.32(歲),透明細胞腎癌患者24例、嫌色細胞癌患者3例、乳頭狀腎細胞癌患者2例、類癌患者1例;對照組:性別比例為16(男):14(女),年齡跨度為32(歲)——66(歲),平均為45.45±5.13(歲),透明細胞腎癌患者25例、嫌色細胞癌患者2例、乳頭狀腎細胞癌患者2例、類癌患者1例,P>0.05.本次研究已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患者或家屬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檢查過程
1.2.1儀器和試劑
(1)超聲造影檢查:使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Accuson Seauoia 512超聲檢測儀,將頻率設置為1.0~4.0MHz,并使用對比脈沖序列超聲造影成像技術,過程中應用的造影劑來自于意大利Bracco公司。
(2)CT診斷:使用SIEMENS公司生產的 SOMATOM? ?Sensation? Cardiac? CT,使用來自美國GE公司的Omipaque公司的造影劑。
1.2.2檢查方法
(1)超聲造影檢查:指導患者取側臥位、仰臥位或是俯臥位,首先采用二維灰階模式進行檢查,以對患者腫瘤的形態、大小、邊界、內部回聲等各方面情況進行記錄,并選定切面和調整探頭,將造影劑注入,然后連續、動態、實時的對腫瘤灌注過程進行觀察。
(2)CT診斷:首先實施雙腎常規CT平掃,再進行螺旋CT增強掃描,設置層厚為5~10mm,螺距則為1.0,于注入造影劑30s、60s以及4min之后開始進行患者腎臟的皮質期、實質期以及排泄期增強掃描。
1.3診斷標準
組間診斷準確率對比。診斷標準:(1)超聲造影檢查:腫塊不均勻、彌漫性或離心性增強,同時存在包膜增強;(2)CT診斷:在給予患者注入造影劑之后,腫塊能夠呈現出顯著的“快進快出”特征[2]。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分別采用x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診斷準確人數為22例,診斷準確率為73.33%,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人數為28例,診斷準確率為93.33%,見下表1。
3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超聲造影檢查以及CT在增強消退時間、假膜包征以及增強強度上均體現出了較為顯著的差異性,這一情況可能與造影劑具有一定的關聯。在進行超聲腫瘤檢查時,給予患者應用的造影劑為血池造影劑,通過肘靜脈注射后可實現純血管分布,而不會滲入組織間隙[3],其中的微泡氣體則可由肺呼出,外面脂質類的殼膜能夠通過腎臟以及肝臟進行代謝,排出消除半衰期則在2~33min之內[4]。進行CT診斷時,應用的造影劑屬于水溶性碘海醇,給予患者進行靜脈注射之后,其不能與患者體內蛋白質進行結合,也就是呈現出了細胞外造影劑的特點,同時受到患者組織內血流速度、血流量、微血管通透性以及細胞外體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該造影劑主要通過腎小球濾過泄出,也就是異位排泄。由此,兩項檢查在結果方面出現了差異性[5]。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診斷準確人數分別為22例和28例,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3.33%和93.33%,實驗組診斷準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相對于超聲造影檢查,CT的診斷準確率較低,但是超聲造影檢查進行應用,必須保障靶目標的明確,否則難以對各切面或是各部位發生的病變進行準確反映,所以CT仍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臨床診斷中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孫立峰. 增強CT鑒別診斷乏脂性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腎癌的影像特征及臨床價值[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20, 020(001):182-183.
[2]邱慧. 超聲造影在腎臟良惡性腫瘤中的鑒別診斷效果及準確率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5):84-85.
[3]王運. 18F-FDG PET/CT半定量參數在腎上腺病灶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 腫瘤學雜志, 2019, 25(6):547-551.
[4]陳夢林,曾善美,吳玉蘭,張競予,文戈. CT多期改良增強參數對腎臟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的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20,39(04): 730-736.
[5]徐黎明, 劉曉航, 王耀申,等. 平掃CT密度及其直方圖參數對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與腎嫌色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的鑒別診斷及凈受益[J]. 腫瘤影像學, 2020, v.29;No.111(0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