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 吳高鑫
【摘要】目的: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了解針灸相關療法治療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該疾病提供廣泛的選擇。方法:檢索近年來中國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維普3個中文數據庫中針灸相關療法治療 POI的有關文獻,從針刺、艾灸、針灸聯合及耳穴 4種為主要治療方法的文獻進行綜合。結果:現針刺方面的研究較其他療法的研究偏多,且單獨的治療方法研究較少,多是幾種療法結合使用。結論:針刺、艾灸、針灸聯合及耳穴 4種治療對 POI的治療均有良好的療效,可以運用于臨床,豐富 POI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針灸;概況
【中圖分類號】R24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4.243
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POI)在歐洲人類生殖與胚胎學會起草的指南中提出[1]:是指女性在40歲之前出現卵巢功能減退,表現為月經紊亂、月經稀少、陰道干澀、懷孕率低、失眠等癥狀,并伴有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SH>25 U/L)、雌激素(如雌二醇E2)波動性下降,病情最終可發展為而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此病多由遺傳因素[2]及環境因素、醫源性損傷、生活不良習慣、心理壓力過大、自身免疫等引起[1]。現有研究結果顯示該病發病率在一般人群中約為1%-3%,在閉經患者中可高達10%[3, 4]。從長遠的管理來看,低雌激素引起骨質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于正常絕經婦女[5],同時這一病癥影響女性的生殖能力,不利于人口的穩步發展及家庭的和諧穩定,嚴重影響了女性的生活質量。針灸因其療效確切,副作用小[6]在治療POI時接受度越來越高。
1 針灸為主在治療POI的臨床應用
1.1 針刺治療
運用針刺治療婦女疾病由來已久,如《千金方》指出針刺三陰交主女性崩漏、帶下病等。研究表明針灸治療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與子宮內膜,通過暢通局部血供及神經調節,促使卵巢自身功能修復[7, 8]。房鬃恭教授[9]應用調經促孕針法治療POI時效果顯著,調節體內的激素水平從而促進排卵。王飛等[10]針刺關元、太溪等穴后,POF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6.7%。李曉彤等[11]用調經促孕針刺法處理卵巢儲備功能下降患者后期FSH水平較對照組顯著下降,且有統計學差異。卓緣圓等[12]用“房式調經促孕針法”醫治POI患者后其總有效率為86.7%,FSH下降較前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李曉喆等[13]指出賴新生教授用“通元針法”結合中藥治療卵巢早衰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齊琳婧等[14]醫治POI患者時,觀察組在對照組上加了針刺療法,結果示觀察組的FSH下降水平及竇卵泡數量變化均優于對照組。
1.2 艾灸治療
艾灸在治療婦女疾病也由來已久,如《經穴匯解》指出:“正子宮穴,灸之溫暖精氣受孕之所,有神效。”而艾灸又多配合中藥、西藥等療法聯合治療POI,姜朵生等[15]在觀察隔姜灸配合補腎活血方與單純補腎活血方治療卵巢儲備功能低下患者的療效差異時發現觀察組的FSH明顯低于對照組。武燕等[16]在治療脾腎陽虛型卵巢功能不全時對照組予中藥內服,治療組在此法上加艾灸,處理后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6.67%、96.67%。
1.3 針刺十艾灸
田海燕等[17]觀察電針結合熱敏灸治療腎虛肝郁型POF患者時總效率達 93.3%,患者的相關癥狀、月經周期評分比治療前顯著下降。吳松等[18]在足三里、關元穴行溫針灸加八髎穴隔姜灸醫治POI患者時改善了患者血清中FSH水平及竇卵泡計個數,提高卵巢儲備能力。武笑敏等[19]用調補沖任針灸法對脾腎虧虛型POF患者干預時對照組予HRT,實驗組在此法上加針刺艾灸,3個月后治療組的FSH值降低程度及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具有統計學差異。楊曉虹等[5]在處理陽虛者POI患者時加溫針灸,經處理后針灸組總有效率90%優于對照組的56.67%。
1.4 耳穴治療
耳穴壓豆是將王不留行子置于小敷貼上后貼于耳朵上對應的穴位,刺激耳上相應的穴位可激起本身經絡的自我調節作用而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是因為當代全息論理認為人身體的各個部位與各個臟腑器官在耳上都有其相應的表現區[20]。朱春仁[21]采用自擬助卵湯聯合耳穴壓丸治療POI,其總有效率可達90%,治療組在各激素水平好轉方面優于對照組。梁菁等[22]在用耳穴壓豆聯合滋腎育胎丸治療卵巢儲備功能減退時總有效率高于純中藥組及西醫組,且性激素改善程度及中醫證候積分都好于對照組。
2 問題與展望
通過以上研究表明針灸可以改善POI患者的E2、FSH水平及相關癥狀。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發病不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早預防、診斷及干預很重要,近些年來,針灸在預防與治療POI的臨床研究中取得了相應的進步,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1)雖然針灸治療POI的療效已經有了相關研究,但研究發展緩慢且層次較低,以及具體的作用機制,取穴規律,留針時間長短,補瀉手法等問題仍未得到很好的研究。(2)現大多數研究僅關注于臨床癥狀的改善和FSH、E2水平的變化,對如何預防再發和提高生存質量的研究迄今尚屬空白。(3)在POI患者癥狀改善后其后期的懷孕情況未進行隨訪,懷孕率的高低未得到研究。作為針灸的醫務工作人員,應該守初心,擔使命,為解決POI患者的相關問題而不斷研究,以減少用藥量、減輕肝腎損傷、增強遠期效果等而開拓進取。
參考文獻:
[1]Webber L,Davies M, Anderson R, etal.ESHRE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J]. HumReprod, 2016, (5): 926-937.
[2]FRANI?-IVANI?EVI?M, FRANI?D, IVOVI?M, etal. Genetic etiology of primary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J]. Acta clinica Croatica, 2016, 55:629-635.
[3]Webber L,Davies M, Anderson R, etal. ESHRE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women with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J]. HumReprod, 2016,( 5):926-937.
[4]張云,李淑萍.情志因素與卵巢早衰的相關性探討 [J].陜西中醫,2015,36(12):1631-1633.
[5]楊曉虹,賴曉梅,黃祖波.針灸治療卵巢早衰60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08,(05):106-107.
[6]王乾.卵巢早衰的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26(11): 1252-1254.
[7]賈曉慧,鄭偉,劉金星.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中醫實驗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9,34(02):336-338.
[8]孫銀玲,金鳳麗,陸艷玲,等.治未病思想在卵巢早衰防治的應用探討[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 40(01): 90-92.
[9]李曉彤,房繄恭,尚潔,等.卵巢早衰的針灸治療思路與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08): 3170-3172.
[10]王飛,房繄恭,陳瀅如,等.針刺治療卵巢早衰的前瞻性病例序列研究[J].中國針灸,2014,34(07): 653-656.
[11]李曉彤,許煥芳,劉保延,等.調經促孕針刺法治療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的隨機對照試驗[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05):1736-1739.
[12]卓緣圓,楊卓欣,張金文,等.針刺治療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60例[J].中國針灸,2019,39(07): 778-780.
[13]李曉喆,張素娟.賴新生教授“通元針法”結合中藥治療卵巢早衰臨床經驗[J].中國針灸,2017,37(03): 303-306.
[14]齊琳婧,蘇同生,楊贇璐,等.針刺治療30例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4(29): 128-129.
[15]姜朵生, 張迎春, 吳曉蘭, 等. 八髎穴隔姜灸配合補腎活血方治療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療效觀察 [J]. 中國針灸, 2017, 37(10): 1057-60.
[16]武燕, 束芹. 推拿艾灸聯合中成藥治療脾腎陽虛型卵巢早衰的臨床療效觀察 [J]. 中國社區醫師, 2017, 33(23): 90-2+4.
[17]田海燕, 吳丹, 張桂芳. 電針合熱敏灸治療腎虛肝郁型卵巢早衰60例 [J]. 中國針灸, 2016, 36(10): 1069-70.
[18]吳松, 嚴江天. 足三里、關元溫針灸聯合八髎穴隔姜灸治療卵巢早衰的臨床觀察 [J]. 中國針灸, 2018, 38(12): 1267-71.
[19]伍笑敏, 邱凱莎, 黎麗云. 調補沖任針灸法對卵巢早衰患者卵巢功能恢復及血清內分泌激素的影響 [J]. 中醫藥導報, 2018, 24(01): 80-2.
[20]鐘敏瑩, 吳思平. 透刺法合耳穴壓豆治療老年髖部骨折術后疼痛的臨床觀察 [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30(04): 504-6+14.
[21]朱春仁. 助卵湯聯合耳穴貼壓治療卵巢早衰不孕癥的臨床觀察 [D]; 湖南中醫藥大學, 2015.
[22]梁菁, 龐震苗. 滋腎育胎丸配合耳穴壓豆治療卵巢儲備功能下降的臨床研究 [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8, 18(05): 143-5.
作者簡介:張麗平(1994-),女,貴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吳高鑫(1979-),男,貴州中醫藥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