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香
摘要:數學是普通高中的主干學科,是為升學服務的,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和較高的學習熱情。職高數學課是專門課程的工具課,是為數學基礎差、認知和理解能力低、數學學習動力不足的學生開設的課程。缺乏興趣使他們害怕數學并對學習失去信心。從害怕學習到不愿意學習,這是職高學生數學學習中比較普遍的問題,也對教學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大多數職高教師認為扭轉職高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的局面并不容易。只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學方法為學習方法服務,不斷地探究與實踐、反思、總結、形成,職業高中數學教學法必將取得長足的進步。
關鍵詞:職業高中;數學;教學方法
一、當前職高數學學習情況分析
1.數學課程的知識體系設置不合理。
目前的職業高級中學數學專業教材基本上是遵循普通高中應用數學專業教材的基本特點。在數學知識面和內容結構方面:職業高中數學教材過分注重強調數學的嚴謹性、抽象性和數學邏輯性,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發展目標不相適應,與很多學生脫離現有的教育目標相去甚遠。這就會使得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困難,長期的知識積累也會導致一些學生不是很喜歡甚至拒絕繼續學習數學。在課程體系教材安排管理方面:職業高中數學教材過于廣泛和全面,沒有根據不同專業知識學習的實際需要及時進行適當的教材選擇和結構調整,阻礙學生充分認識數學學習與其他專業知識學習的密切關系,缺乏學習專業數學的積極動力。
2.數學教學的方式方法有待完善
目前,普通高校數學專業新課程教育改革已經深入開展,職業學校數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也已正式啟動。另一方面,職業高級中學文化專業課程教育改革比較滯后,尤其是數學課程教授的教育觀念還很落后。課堂教學方式還是過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還是占據著它的主導地位,這種過于傳統的由教師講課讓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方式用在那些數學普遍基礎好、學習主動積極、接受信息能力強的學生身上尚且完全可以,用在那些數學普遍基礎較差、學習積極主動性差、接受信息能力普遍較弱的學生身上效果大大減少。而且,這些過于傳統的專業教學方法與當前培養自主研發創新技術人才的教學要求不相適應。
二、提高職高數學教學效果的基本策略
1.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學
陶行知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了解花木的特性,根據不同情況施肥澆水,進行生長教育。這叫做因材施教。教師力求做到因材施教,目標明確,既能照顧優秀學生,又能帶動成績差的學生。
教師應指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合作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對話、互動、包容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
2.以專業需要重新構建數學教學體系。
職業高級中學數學教師必須詳細研究目前各學科專業所正在使用的數學知識和本專業教學發展所存在需要的基礎數學知識,決定職業高級中學數學應教哪些基礎數學知識,要與數學教師之間建立良好溝通交流渠道,了解學校數學課程內容符合要求的各學科專業的教學時間節點安排和教學重點,根據數學專業發展需要精心組織挑選或重新編寫教材,調整新的教學方法、內容和教學重點,根據專業發展需求研究重建新的數學教育課程體系。
3.更新觀念,變主動為被動
過去,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任務主要是根據教科書、教學大綱的具體教學要求,進行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在教授"反正弦函數"的概念時,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無法記住概念。很少有學生主動地去思考為什么我們間隔學習這個基本概念,他們的學習完全可能是被動的。為此,教師應在指導下讓學生認真思考與"反正弦函數"這一概念密切相關的一系列數學問題。通過看書和參與討論,學生將很快找到這些數學問題的正確答案并初步理解具有反射的三角函數的基本概念。采用這種先實踐后提問,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充分了解內在和外在的一種教學方法,不僅有效加深了學生對這個概念的整體理解,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確保教育的教學水平能夠達到一個良好效果。
結語:總之,職業高級中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這個特點也就決定了學生不僅僅需要努力在相對較短的學業時間內學習獲得學生更多實用的基礎數學知識,還要努力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自主發展。雖然多數學生基礎薄弱,但也不需要十分注重培養數學本身的知識系統性和知識完整性。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適當運用新的理論,調整新的教材,改進新的教學方法,在正確理解教學大綱的基礎同時,透徹性地理解數學課本,重建和不斷加強新的數學知識體系。將數學與其他專業課程中的培訓活動相結合,兩全其美。
參考文獻:
[1]陳巴國.分層次教學法在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J]. 職業. 2012(17).
[2]黃益輝,李軍,羅孟華.基于分層教學模式的數據結構課程改革探究[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0(07).
[3]鄭毅.淺談職業教育中的分層次教學[J]. 快樂閱讀. 2011(02).
[4]趙長偉.中等職業學校分層次教學探析[J]. 河南農業.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