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飛
摘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依托網絡資源平臺,發揮線上教學優勢,做好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實現線上預習和個性化輔導,落實線下情景設問和科學探究,從多角度改進物理教學方式,提升物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媒體;融合教學;提質增效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資源為物理教學助上了一臂之力,為推進物理課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就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依托網絡資源平臺,充分應用線上線下教學優勢,融合線下面對面教學、線上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輔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升物理教學與學習效益。
一、線上線下融合優勢
(一)利于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
線下教學主要從課堂上教師的講授、書本的介紹、同學的互動等渠道中獲取學習資源,但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最新時政熱點、科技信息比較無法第一時間獲得。借助線上教學,網絡資源十分豐富,只要輸入需要的關鍵詞,即可獲得相應資料,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可以隨時隨地快速高效地獲取相應資源。
(二)助于反復利用學習資源
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利用板書進行輔助,當老師講得快時,學生就無法記錄;當講到重難點時,學生也可能無法接受和理解。融合線上教學,教師把重要內容以PPT呈現,并放到班級在線(丁丁群或教育資源平臺的教學助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補做記錄,或把沒聽懂的進行重新學習并加深理解。
(三)便于個性化學習輔導
班級授課制面對大班額教學,當學生遇到問題要逐個解決時,時間與空間上均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法一一解答;同時班級學生層次不一,需要對不同學生進行分層輔導和知識梳理。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學生將問題進行留言,而后教師利用平臺幫助解答。
(四)益于學習方式多樣化
線上線下融合,可以更好地布置課前預習,落實課中探究和課后檢查,實現個體和及時評價。有利于分層布置相關作業,做到分層要求,提升學習質量。
二、線上線下融合案例
(一)線上導學,推進學生主動學習
網絡平臺具有快捷方便的功能,教學新課時,利用平臺發布課前導學資料,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查閱相關輔助材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做好學生學習前置,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建立一個初步認識和了解。如學習《合理利用機械能》時推出線上學習導學案: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科學探究、知識綱要等,內容有:什么是機械能?能與做功有什么關系?能的種類有哪些?各與什么因素有關?例舉生活事例,引導學生學會判斷能的形式?通過網絡布置課前預習提綱,給學生預習增加計劃性和指導性,學生完成預習后在網上上傳預習情況,便于老師督促和評價,也讓教師更深層次地了解學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同時幫助學生主動學習。
(二)媒體融合,增進課堂教學效果
環節一 ? 線上播放真實情景,鏡頭一:發生泥石流時,車在激流中勇往向前;鏡頭二:劃龍舟比賽,船在江中前行。(學生觀看場景,聯想預習內容)
同學們分享所看到的問題,并提出最想知道的問題:為什么泥石流會推動車前行?為什么人劃水,船會前行。(學生熱烈討論)
播放生活場景:水流發電,帆船航行,用弓射箭。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會使水輪機轉動,帆船會前進,箭會射出去。
組織學生結合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進行討論,獲得相關結論:流動的水對水輪機做功,使水輪機轉動;風對帆船做功使船前進;張開的弓對箭做功使箭射出。綜合上述描述的情景,均為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做了功。繼續追問:為什么會做功呢?結合同學們熟悉的日常生活經驗,如汽車發動要加油、電燈發光要有電等要引出能的概念。
線上播放場景:奔跑的運動員;飛馳的列車;舉起的杠鈴;樹上的石榴;拉開的弓;彎曲的撐桿。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以上場景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是都會做功,具有能。不同點是奔跑的運動員、飛馳的列車是運動的;舉起的杠鈴、書上的石榴具有高度;拉開的弓、彎曲的撐桿發生了形變。引導學生分析歸納 ,類比得到共性,形成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機械能的概念。當學生對能的概念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后,及時進行反問,這些有能的物體一定會做功嗎?讓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功和能關系”的理解。
評析:借助媒體網絡,播放線上資源,內容形象逼真,仿真效果極好,學生看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容易產生問題懸念,并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課堂上學生面對面交流討論,進行問題碰撞,表情與語言相結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同時進行;類比等科學方法綜合應用,有利于深化問題探討,歸納得到物理概念。
環節二 ?科學探究: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各與哪些因素有關。
分三個小組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各小組帶著問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探究。
小組一,問題思考: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行駛速度進行限制?運動著的不同物體具有的動能大小一樣嗎?你認為動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根據上面的活動和你的生活經驗,提出你的猜想、方案 ?學生討論問題:A.實驗應采取什么研究方法?B.實驗中如何反映動能大小?C.實驗中如何具體控制相關變量?
小組二,問題思考:要想把樁打得深些,可以采取哪些方法?重力勢能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呢?討論問題:A.實驗應采取什么研究方法? B、實驗如何反映重力勢能大小? C.如何選擇器材使實驗現象較為明顯?
小組三,問題思考:箭要射得遠些,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彈性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猜想、方案。實驗中如何反映彈性勢能大小?
各小組討論完后,觀看視頻,接著分組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現象分析及進行數據處理。
評析:教師在網上推出探究實驗視頻,便于學生學習參照和模仿,從視頻中學習規范的儀器使用方法和實驗操作步驟。同時,將學生的探究過程拍照上傳,便于同學間交流,利于相互學習和改進;課中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可以個性化地完成實驗操作,獲得第一手實驗數據,便于學生合作探討,糾錯更正;學生們實地操作儀器,掌握儀器使用方法,記錄實驗現象,討論解決實驗中的困惑,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提升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唐聯珍 解剛國 吳丹. 互聯網背景下初中物理個性化學習模式的探索[J]. 物理教學, 2021(3):36-38.
[2]段雨薇 杜秉東. “線上+線下”協同:融合信息技術的社團活動實踐[J]. 中學物理教與學, 2021(3):19-21.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物理教學線上線下融合策略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XB20-884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