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可武
摘要: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民俗文化的發展也逐步邁向現代化。在現代化的激烈競爭中,將面臨著市場化的巨大沖擊與挑戰。民俗文化在市場化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的一系列問題,針對民俗文化出現的的一系列問題,適時采取必要的對策,引導和規劃民俗文化走向合理化、市場化的發展。
在民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對文化資源的合理化開發顯得尤為重要,也催生了市場化的產生。荔波民俗文化就是當下一個鮮明的例子,近些年來,近幾年在旅游業的帶動下,荔波經濟迅速發展,現代化的水平已明顯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和渴望程度也逐步增加,將民俗文化推向市場也成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荔波民俗文化在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伴隨出現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分析民俗文化受損原因可以更合理有效地解決文化偏離等現象。
一、民族民間文化生存發展的土壤受到破壞
其一,城市化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傳統文化的受眾越來越少。由于城市化、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特別是由于快節奏生活和城市娛樂生活的影響,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制度和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急劇改變;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活動表演已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休閑娛樂等都市文化的沖擊著傳統民俗文化的發展。
其二,現代工業用品逐漸取代手工產品,民俗工藝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由于城市化中現代化的工業的發展,工業產品逐漸走進普通百姓,傳統手工制品既費時又土氣,沒有市場,并從歷史舞臺逐步退出。施洞苗族服飾集,曾以傳統手工紡織,印染,刺繡和銀工藝構成的主流民俗文化,但由于現代工業生產的紡織原料,因為色彩艷麗,價格便宜,方便,實用并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手工布,成為當地的苗族婦女著裝的主流材料。所以現在已經很難看到傳統的紡自染的面料,而是在市場上購買。其他很多手工制品也都面臨這樣的局面,這就致使很多民間工藝和民俗技藝正在逐步的被替代。
其三,民族凝聚力削弱,民俗傳統文化的發展失去組織支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原本被保持的集中居住格局被打破,聚居居民逐漸分散進入城市,并在城市扎根,究其原因是因為散居又無有力的組織,再加上人們為早円在主流社會占有一席之地而疲于奔波,很少有人組織或積極參與民俗文化的工作,其結果是逐漸削弱民族凝聚力,民俗傳統文化發展失去依靠的組織。
其四,民俗傳統文化被忽視,文化傳承機制脆弱。民俗傳統文化意識的淡薄,使民俗傳統文化后繼無人。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學校教育出現了選擇偏離,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民俗文化被主流文化邊緣化,難以進入教室。在現在的學校里,學生把過多精力放在學習外語上,而對他們的母語和所包含的文化卻不重視,在中國文化和現代的學校掃除了漢語文化和科技知識的“文盲”的同時,增加了民俗文化的新的“文盲”。
二、城市化對民俗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害
城市化進程造成人口密集,城市人口不斷擴大,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正處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早期城市的發展,一個主要問題是老城區的改造建設,如果不合理規劃,就會很容易破壞傳統文化。在老城保護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城市當屬云南麗江,但在其他西部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很少能夠學習到麗江的先進經驗和并借鑒和應用在地區建設上。現實情況則是在大多數地方在市區重建中,用水泥街道更換了青石板街,傳統民居被磚塊堆砌的樓房替代,或是在高層建筑中沉降的老房子,這無疑破壞了整個城市的整體美感。老城區的一些街道拆除,使歷史記憶與原來的城市文化發生重大改變,所謂傳統再無法找尋。
其次,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西部大開發戰略受到重視,推出了很多大型項目,如水電,公路,鐵路,機場建設,給無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還有在發展以民俗旅游為重點旅游經濟的過程中,得不到科學的論證和規劃的,有形文化的破壞性開采的等原因,都對城市文化發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三、城市化加速了無形文化遺產生存力旳衰退
無形文化遺產,是人類活動的特殊的文化,是以口傳心授為主要傳承方式的民俗文化遺產。我國擁有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但是,由于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力度加大,流行文化和新城市文化的向下滲透、向遠滲透,擁有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存亡炭炭可危。作為民俗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的語言,民歌,民間舞蹈,民族技藝等都正在走向衰亡。在民族語言方面,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已經不再使用民族語言,就算在說民族語言的地區也出現年齡的分界線,隨著民族漢化的嚴重,很多青壯年以下居民以講漢語的居多。在民族建筑方面,具有侗族標志性建筑的鼓樓和風雨橋,目前僅存的建筑師只有黎平肇興的陸文禮等幾人,而且他們年歲已高。在民間醫藥方面,因受現代醫藥的沖擊,民間醫藥得不到開發利用,有些醫藥方術的傳承又受到門規的嚴格限制而面臨失傳。不僅如此,很多需要口傳身授的技藝上,如苗族刺繡中的雙針鎖繡技法,過去曾是雷山縣、臺江縣和凱里市交界的巴拉河沿岸苗族婦女人人皆會的技藝,如今掌握這種技藝的只有少數五六十歲的婦女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運比有形文化遺產的命運更令人擔憂,因為它的消失無聲無形進行的,往往一個老藝術家的去世將意味著一門手藝,獨特的技能或表演藝術永遠失去了。因為形勢逼人,文化部發起了“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該項目的啟動,給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