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娥
摘要:沒有那個人可以成為一座孤島,生活中隨著年紀的增長,行進的足跡我們的社交范圍會不斷擴大,我們也會認識更多的人。對幼兒來說步入學園便是他們獨自面向世界的第一步。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又會決定著他們能否保護好自己。本文就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進行研究。
關鍵詞: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問題;措施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能察覺他人情緒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以及善于同他人交際的能力。一個人必須要掌握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在社會中,人一定要學會與外界進行交流,只有具備了交往能力,才能在人類社會中生活下去。其次,人還要學會怎樣與人交流,在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處處體現著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fā)展的基本途徑”。由此看出,同伴交往作為幼兒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未來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
身為教師我們需要明確幼兒社交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及重要性。要找到目前幼兒在社會交往上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便于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幼兒的長遠發(fā)展。
一、目前幼兒存在的社交問題。
首先幼兒的第一生活環(huán)境是家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有一個好的性格與人格。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早期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現在家庭中大多為獨生子女,或在現在經濟壓力大,生活成本高的情況下也導致許多父母不愿再生育二胎。所以家中的孩子會享受到來自父母或爺爺奶奶獨寵的愛,但部分家長對幼兒過于溺愛,采用包辦式的“保姆教育”,容易使兒童養(yǎng)成唯我獨尊、孤僻冷漠的性格;過于縱容的教養(yǎng)方式則易使幼兒過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難以與其他幼兒建立伙伴關系,此外,部分家長過分干預幼兒人際交往活動,如當幼兒與伙伴發(fā)生爭執(zhí)時,由于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家長會立刻前去干涉,剝奪了幼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不當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會使幼兒沒有伙伴、缺乏交往,難以與其他幼兒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缺少與伙伴的互動機會,且易使幼兒難以體會分享的樂趣,缺乏群體意識。同時,成人在日常交往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矛盾,如家庭關系不和、相處中長期爭吵等也會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起到不良影響。其次是幼兒自身的問題。可能部分幼兒太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就會引發(fā)與其他小朋友的矛盾。還有的小朋友會因為自身性格害羞或者自卑,不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前庭覺發(fā)展較弱,理解能力差,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等發(fā)展較慢,影響交往活動的正常進行。針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便一一提出解決辦法。
二、培養(yǎng)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第一點,家庭中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愛孩子是正確的,但是要拿捏得當,不要過度的溺愛和寵愛孩子,養(yǎng)成孩子的一些壞毛病。當孩子作對事情時給予獎勵相應的孩子犯錯也應該給予批評或懲罰。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正確與否。這是在為孩子日后與他人交往中可以明辨是非,與他人友好往來。現在幼兒大多為獨生子女,由于與外界接觸的范圍相對較小,且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內向、保守與怯懦帶有普遍性,應以引導為主,克服急功近利的作法。三是由于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家長對幼兒的教育帶有很大的偏差,在幼兒意識中的防范心理與自我保護意識很強,與外人溝通互動困難,宜采取多種方法實施引導,特別是應多利用一些現實生活中短小的故事案例或動畫一類的教學手段,逐步使幼兒樹立正確的、積極健康的性格。第二點,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與其他人交往的行為方式和言行舉止,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讓孩子懂得家人或同伴間應相互幫助、相親相愛,同時,家長或教師應積極引導幼兒建立融洽的同伴關系,鼓勵幼兒多與周邊的伙伴接觸,如讓幼兒與伙伴一起做游戲,共同分享玩具等,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更好的適應周邊環(huán)境,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及推動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發(fā)展。第三點,針對獨生子女現象,家長應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多帶孩子出去活動,與其他幼兒接觸,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除此之外老師應該細心觀察幼兒,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及同伴交往能力發(fā)展水平,在尊重個體發(fā)展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制定正確的教育方案,如對性格較為內向的幼兒應更多的予以鼓勵,引導他們多與伙伴溝通交流;以身作則、體諒幼兒,積極引導幼兒交往,幫助幼兒掌握同伴交往的必要原則和技能,當幼兒在交往方面出現問題時,教師不應急于干涉,而應留給幼兒足夠時間去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幼兒提供發(fā)展同伴交往能力的空間。同時還可以多多開展集體活動,為幼兒的社交提供機會。讓幼兒能夠親身體驗,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際關系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而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關心則是預防和治療這類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由此可見,從小培養(yǎng)幼兒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張文新著兒童社會性發(fā)展[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王芳劉少英.幼兒同伴關系發(fā)展特點及交往能力培養(yǎng)[J]幼兒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