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要:為當代學生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撐,實現大國工匠的要求已經成為職業院校的教育主題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時代職業院校培養工匠精神,既要有內涵建設又要有外部約束,要從文化、教育入手。工匠精神注重嚴謹認真、精益求精、創新與技藝相結合,會計專業作為熱門專業,做好工匠精神的培養與塑造工作顯得尤為迫切。基于此,本文章對工匠精神在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運用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運用
引言
財務會計的應用非常普遍,所有機構的運作都離不開財務會計的應用。如今,許多中職學校都設立了會計專業,但是現階段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令人擔憂。隨著中職院校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個行業的事業單位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素質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如何建立適合社會需要的財務會計人才培養體系,是中等職業教育會計專業人才培育者面臨的挑戰。
一、工匠精神的概述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精神,能夠體現出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以及職業品質等內容,成為了從業者的一種價值取向。從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來看,主要包括專注、敬業、創新以及精益等方面的內容。從根本上來看,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倫理德性精神,所有的行為都是從內在品格中形成的,作為一種對完美的追求,表現出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與創新。隨著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對于人才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專業技能人才的綜合素養,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二、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滯后
教師為了能夠達到課程標準或升學目標,上課往往主要講解理論知識,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一般而言,教師上課基本采用的是從概念、賬戶結構、賬務處理,最后做練習的模式,教師的理論性教學方法太過單一、枯燥,教師在臺上源源不斷地講理論,學生在下面無精打采沒興趣,教師上課提出一個問題,學生無人回答,師生之間很難形成互動,使得課堂沒有生氣。另外,教材配套的實訓練習也少,對學生而言,就很難理解。這不但影響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還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養成。
(二)實訓能力薄弱
中職學生由于年齡小,學習意識不到位,學習上比較懶散,思想上仍處于初中階段,需要老師不斷進行提點,獨立思考能力較差,學習不具備主動性,這些因素導致學生在會計實訓中的實踐能力較差,無法達到會計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訓興趣與積極性,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會計實訓獲得學習樂趣,體驗到學習知識的用途,通過學習知識解決問題而帶來的自豪感,只有這樣才能刺激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
三、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工匠精神的運用
(一)優化課程
優化人才培養設計方案,建立一套塑造工匠精神培養模式,必須整合會計專業相關課程,增強試驗與實訓安排,注重工匠精神對基礎課的熏陶。首先,優化崗位設置與安排,做好教學工作與情境的對接,對實踐教學進行設計,在搭設情境的同時,讓工匠精神與會計企業實踐整合到一起,通過“干中學”“學中干”養成工匠精神。其次,幫助學生提高主動學習、鉆研課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專注耐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操守。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與推陳出新的各種知識,單一的報賬、算賬與記賬已經達不到要求,只有具備了專業創造與自我學習能力,才能變成工匠精神于一身的行家。
(二)提升工匠精神重視程度
在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提升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將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構建符合行業發展的新時代工匠精神。在這一過程中,中職學校應該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增強內在自覺性,同時強化外在制度約束,從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入手,實現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進行規章制度制定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工匠精神的融入,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做到熱愛學習、追求上進,實現自身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
(三)舉辦特色文化活動
部分中職學生雖然對學習文化理論的興趣不高,但對學校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感興趣。學校應該抓住這一特點,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要求,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特色活動,激勵學生參與其中,感悟工匠精神內涵。如開展“專業技能展示月”活動,組織學生根據所學專業積極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文化廣場”“道路文化”“技能大師展示館”“校友風采館”活動,積極營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圍;邀請勞模、大師、民間藝人或企業家進學校現場演示或做報告,傳播專業技能、交流經驗,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工匠精神的魅力與價值,激發學生對所從事職業的信仰與追求。
(四)讓教師的敬業成為技能智慧
要加強團隊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構建多維度、多層次的教師道德素質標準。例如層次可由合格、良好、優秀、卓越四個層次構成。維度可由理論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打分,實操課中精益求精的教學打分,下企業從勇擔責任、樂于奉獻等維度打分,從多個維度將標準量化,細化師德標準,將師德作為教學團隊考核、評優獎勵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要營造敬業的師德師風建設氛圍。2015年,《大國工匠》這一電視節目影響廣泛,之后工匠精神漸漸成為引領時代的潮流。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中職會計專業人才,是時代賦予中職會計專業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中職會計專業教育的價值體現和核心目標。在大數據時期,中國正處在轉型的關鍵階段,給會計專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中職院校必須大力關注會計專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通過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手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姜莉莉,湯光濤.工匠精神在中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運用分析[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02):137.
[2]張馨,毛亮.論工匠精神的培養——以中職會計專業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20(04):237-238.
[3]任敬怡.工匠精神視域下中職會計電算化人才培育[J].教育觀察,2020,9(02):109-111.